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屯田制度
释义

屯田制度 

建安元年(196),曹操宣布实行屯田。开始在许昌附近,后来逐渐推广。

屯田,有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封建政府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垦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可以不服徭役。他们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军屯则是让驻军一面戍守,一面种地。这种屯田制度,早在秦汉就实行了,只是当时多限于边境,到了曹魏,才在中原地区普遍推行。为了加强对屯田农民的控制,曹魏政权从下而上,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屯田组织系统。并且屯田官不受地方官的制约。

政府对屯田客采取分成租制,即用官牛耕种的,收获物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对分。与汉代农奴“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相差无几。屯田客原来并无劳役负担,“专以农桑为务”,后来也要服役。他们在兵法部勒下从事生产,没有离开土地的自由,对国家有很强的隶属关系。

军屯是用士兵进行生产,隶属性更强。曹魏政府规定:凡兵士之家另立户籍,称为“士家”。他们世代为兵,父死子继,平时屯田,战时打仗。如果兵士逃亡,家属抵罪。士兵死后,其妻由政府配嫁,通婚限于士家之间。他们的身份地位,比屯田客还要低些。

实行屯田制,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和一定的进步作用。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人民大批脱离土地,流落四方,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农人废南亩之务,女工停机杼之业”,社会生产受到严重摧残。当时粮食极端匮乏,谷一斛五十万钱,豆麦一斛二十万钱。袁绍的军队在黄河以北,靠采桑椹充饥;袁术的军队在河南,摸蚌蛤当饭。乃至出现“人相啖食”的惨象。面对这样的客观历史条件。曹操根据谋士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屯田实行的结果,“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从淮水边上的寿春到京师洛阳一线,只见“农官田兵,鸡犬之声,阡陌相属。”遭受严重破坏的农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为曹魏平定北方,提供了物质基础。曹魏屯田的成功,也影响到吴、蜀两国,他们曾相继实行过屯田。吴国强制“山越”人民屯田。兵屯下的耕作者称为“作士”,民屯下的农民也称作“屯田客”。在毗陵(今江苏武进)的民屯,有男女各数万口。大规模的兵屯在庐江,诸葛恪亲自领万人在这一带屯田。不过,规模和功效都不如曹魏。屯田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恢复社会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屯田制不是当时北方封建生产关系的主导形式。一般郡县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才是主干。屯田区域的范围,在曹魏政府管辖区内,不过二十余处,和广大郡县相比,所占面积有限。

随着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一部分屯田不断被侵占,其它屯田中的田客所受盘剥就日益加重。到魏末晋初,赋税已比原来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屯田客和佃兵生产情绪日益低落,大批逃亡,不少人流入世家豪族的庄园,成为他们的佃客。屯田制逐渐发展到使统治者无利可图的地步。于是公元264年,曹魏政权下令废除民屯制度。两年以后,公元266年,重申“罢农官为郡县”,民屯宣告废止。此后,屯田官吏成为郡县长官,屯田客成为国家的课田户,转为西晋课田制下的隶属对象。兵屯虽然还在西晋时继续存在,但已经是气息奄奄。

曹魏的屯田制大约实行了七十年左右。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7: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