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屈大均 |
释义 |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原名绍龙,字翁山,一字冷君。明季诸生。明亡时,年未二十,反清情绪激烈。清兵围番禺,乃削发为僧,法号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中年返俗,始改名大均。长于诗,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尝与同里诸子结西园诗社,日事吟诗。后四处云游,论文交友。诗作多歌颂有节操之古人,寄托故国之思,寓意抗清,多触犯清廷忌讳。乾隆三十九年(1774),下令焚毁其著述书版。现存有《翁山诗文集》(《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书补注》、《成仁录》等。 屈大均(1630—1696)清文学家。字介子,一字翁山,又字华夫、泠君。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幼寄养邵氏,年十六以邵龙名补县学生员,后复屈姓,易名绍隆。年十八随其师陈邦彦从军抗清,失败后走肇庆,上书南明永历帝陈中兴策,将授官,以父病归。后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出游大江南北,曾出关探辽地虚实,复往绍兴与祁班孙、魏耕等密谋,引海上义军攻南京。事败被缉捕,避去,返初服。旋又走塞上,交顾炎武、李因笃。回粤,吴三桂反清,曾参其军务,既知其心叵测,辞去,以遗民终。一生以恢复为己任,诗词多慷慨悲壮之音。其诗祖屈原而宗李白,又出入于杜甫,为“岭南三大家”之冠,在遗民诗中,与顾炎武、吴嘉纪鼎足而三。金天羽谓“亭林端委,能抉经心,翁山奇服,别具仙骨”(《答樊山老人论诗书》),王煐称其诗“如奔壑飞涛,一泻千里,故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藏蛟龙神怪”(《岭南三大家诗选序》)。其文则魏世傚称为“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何磻称为“一铲韩、欧窠臼,独成三代以上之文”(《翁山文外题辞》)。词亦豪健,具郁勃怒张之势,朱孝臧举清代诸家,即以之冠首。著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道援堂集》、《广东新语》、《皇明四朝成仁录》。今人辑有《屈大均全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四、《国朝耆献类征》卷三二九、《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八、邬庆时《屈翁山年谱》。 屈大均 1630—1696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广东广州市)人。清初岭南最有名的诗人。 明亡时,屈大均十五岁,坚持不屈服于清朝。其父屈宜遇,终生不仕,并告诫屈大均要“以田为书,日事耦耕”。顺治七年(1650),清兵再陷广州,他逃到金瓯山海云寺为僧,法名今种,改字一灵,把住所取名为“死庵”,表示誓死不与清廷合作。后又隐居罗浮一带,写了不少具有民族精神的悲壮诗歌。顺治十三年(1656),屈大均还俗为民,先游南京,谒孝陵,后至北京崇祯缢死处痛哭,回到会稽祁弈庆兄弟家,与魏耕等共谋反清,并与郑成功通信息。后因郑成功攻打南京失败,清廷下命搜捕屈大均和魏耕。魏耕被捕遇难,屈大均逃脱。顺治十八年(1661),桂王失败,次年被吴三桂绞杀,屈大均仍用永历正朔,并写诗曰:“孤臣余犬马,后死亦徒然,血泪长江泻,愁心日月悬。千秋兰麝土,万里虎狼天。留得冬青树,凌霜自宋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降清,屈大均深知恢复无望,悲愤异常,写下《感事》诗以纪其事,从此不再出门。康熙三十五年(1696),病逝于家,年六十七岁。著有《明四朝成仁录》、《广东新语》、《翁山文外》、《翁山诗外》,他的诗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诗学李白,气势磅礴,感情深厚,内容充实。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