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尚书省
释义

尚书省 

官署名。朝廷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之名,自秦有之。当时,少府遣四史在殿中,主发书事宜,故称尚书。尚书省的雏形产生于东汉。光武年间,在少府下设尚书台,其下设六曹,分掌各种政事。尚书台总领纲纪,无所不统。因之,三公之权渐轻,尚书台职权渐重。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隋唐成为定制。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户、兵、刑、工、吏六部,处理各种政务。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曾一度将尚书省分别改为“中台”、“文昌台”,后复旧称。至元朝,尚书省时设时废,职权归于中书省。明代以后尚书省遂废而不设。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左、右仆射。唯唐代因李世民曾为尚书令,臣下不敢再居其职,故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尚书省官署名。东汉有尚书台,魏、晋以后称省,然常台、省互称。当时拟诏出令纳奏封驳之权转归中书、门下(散骑、集书)等省,尚书省虽仍设于宫禁中,实已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外朝最高行政机构,地位颇重,组织机构逐渐完备,分为都省(都堂)、尚书曹、郎曹三级。都省即总办公厅,置令、左右仆射(或置一仆射)为正副长官,总领省务,参议国政。尚书列曹以尚书为长官,分曹治理政务,并参与议政,与令、仆射合称八座。魏置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郎曹以尚书郎为长官,分隶列曹尚书,分曹处理具体政务。两晋南北朝大体相沿,都省增置都令史,协助左、右丞监督诸曹。西晋尚书曹名屡有变动,初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咸宁二年(276)省驾部,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太康中改置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东晋置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曹,其祠部尚书常由右仆射兼任。南朝定置尚书六曹: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自魏、西晋置中书省,掌纳奏拟诏出令之政,职权过于尚书。东晋,南朝宋、齐复重尚书,尤其以录尚书事为真宰相,职权极重,无所不总。梁、陈贬抑尚书省职权,以中书省总机要政务,尚书听受成命而已。北魏拓跋珪皇始元年(396)仿晋制置尚书省,设令、仆射、尚书等官,至天兴二年(399)即罢,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为三百六十曹,各以大夫主之;四年复置尚书三十六曹,各置代人令史主管庶务;太武帝以后始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诸曹尚书,多由郎曹扩充,先后曾置殿中、南部、北部、吏部(选部)、左民、右民、仪曹、太官(宰官)、驾部、库部、西部、都官、乐部、太仓、祠部(神部)、右士、金部、主客、都牧(牧曹)、虞曹、礼部、中曹、侍御等曹,皆设尚书为长官,又置令、长、郎等职,又有给事中、给事,由内廷派驻诸曹,监督、协理政务。孝文帝改制以后,以录尚书为长官,令、仆射副之,置六尚书、二丞,权任颇重,不仅总庶务,行文书,而且为枢机之任。北齐因之,置六曹尚书: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祠部或不置尚书,则由右仆射领。别置外兵省、骑兵省掌军政,不隶尚书省,由录尚书事兼领。又有并州尚书省,置官略同。西魏初沿北魏制,大统十二年(546)改置十二部: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计部、膳部、驾部、蕃部、宾部、虞部,各设郎中为长官(或说亦置尚书),后仿《周礼》建六官,遂罢尚书省,诸部分隶六官府。隋复置,与门下、内史并号三省,共秉军国大政。本省为政务中枢,职事尤重。罢录尚书事,尚书令常缺,省务常由左、右仆射主持。都省为总办公厅、政务总汇,置左、右丞,及都事八员,分司管辖。设六部:吏部、民部(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都官)、工部,各设尚书为长官,炀帝增设侍郎为副长官。历代沿置。时又有行台尚书省。唐初三省并重,本省为最高政令执行机关,出居宫禁外,时号南衙、南省。凡中书省所出诏敕及批准章奏,经门下省审议、皇帝批准后,皆交由本省颁下执行,亦有封驳、审复之权。中央九寺诸监等事务机关发往州府的符移关牒,须经本省发布下达,天下大事不决者,皆上本省。尚书令常缺而不授,龙朔二年(662)废,左、右仆射为本省长官,与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并为宰相。都省为本省总办公厅,以左、右丞监督节制六部诸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下分左、右司,各设郎中、员外郎,分隶左、右丞,左司监督吏、户、礼三部诸司,右司监督兵、刑、工三部诸司。武则天以后,渐居三省之末,中唐以降,八座(仆射、尚书)多成为名誉职务,省务由侍郎、左右丞主持,六部职权为宰相、诸使职侵夺。五代因之。北宋初由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分掌政务,本省与中书、门下三省皆同虚设,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皆为寄禄官,不预省务。置判尚书都省事一人,以诸司三品以上充任,总领六部及集议定谥、文武官封赠等事务。元丰改制后,复掌执行政令,罢中书门下,以尚书都堂为政事堂(宰相总办公厅),在三省中职权最重,唯军政仍隶枢密院。左、右仆射(曾改名太宰、少宰)为长官,列位宰相,分别兼任门下、中书侍郎,兼管二省事务。左、右丞通治省事,参议朝政,列位执政。左、右司郎官监督节制六部,分治省事。设吏、户、礼、兵、刑、工、开拆、都知杂、催驱、制敕库、奏钞、班簿、案钞、御史等房,分掌具体事务。六部、诸司沿唐制。南宋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辽为南面官署,名义上掌汉人之政,实际上其职事大多在南枢密院,其官多为荣爵。西夏仍为最高行政机构,仍设六部,下辖十六司,总理百官庶府之事。省设尚书令、左右司郎中等官,部设尚书、侍郎,司设郎中。金天会四年(1126)置尚书、中书、门下省,本省实际执政,职权最重。海陵王废中书、门下省,独存本省,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枢府,设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皆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皆为执政。六部初与左、右司通署,天眷二年(1139)始分署,各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又置诸行台尚书省、行尚书省,分掌地方军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罢制国用使司,改立尚书省,与中书省并立,总领六部,又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政务多由本省处决,唯大事与中书省长官共议奏闻。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政等官,六部各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八年,并入中书省,二十四年复立,二十九年再罢。武宗至大二年(1309)再置,分理财用,仍领六部及诸行省;四年,复并入中书省。明清不置。

尚书省 

官署名。东汉始置尚书台,也称中台。至南北朝,始称尚书省。隋、唐因袭其制。是朝廷执行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中台、光宅元年(684)改称文昌台。中宗神龙元年(705)复称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总领百官,是唐朝最高的行政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为尚书令之付。贞观以后尚书令虚位,左、右仆射总揆尚书省事;左、右丞各一人,分列正四品上、下。左丞掌吏、户、礼三部所启省事;右丞掌兵、刑、工三部所启省事。如左、右丞缺一,另一丞则全管之;左、右司郎中,均从五品上,为左、右丞之付,助理丞职。尚书省通过六部,推行国家大政。凡国家之纲纪、百官之职守,无不督统之。

尚书省 

元朝中央官署之一。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始采用中原官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至元七年(1270)立尚书省,专管财赋,置平章、右丞、左丞等宰执官,阿合马任为平章尚书省事,张易、张惠等为副。新建的尚书省与前代总理政务的机构完全不同。两年后,罢尚书省,并入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至大二年(1309年)又两次设尚书省分理财赋。这期间,虽仍设中书省,但行政权实际上归尚书省,各行中书省亦相应改为行尚书省,管理地方政务。尚书省罢,权力复归中书省。有元一代,三次置尚书省,时间均不长,旋设旋罢,这除了财政上的原因外,也有新进权贵企图以别立尚书省同中书省争权的因素。
相关词:
  • 行台尚书省

尚书省 

官署名。宋承唐制,尚书省为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亦称尚书都省、中台;长官治事及与僚属议事的处所称都堂、都台。尚书省的职责为“掌施行制命,举省内纲纪程式,受付六曹文书,听内外辞诉,奏御史失职,考百官庶府之治否,以诏废置、赏罚。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曹)为其直属机构。“凡天下之务,六曹所不能与夺者,总决之;应取裁者,随所隶送中书省、枢密院。事有成法,则六曹准式具钞,令、仆射、丞检察签书,送门下省画闻。审察吏部注拟文武官及封爵承袭、赐勋、定赏之事。朝廷有疑事,则集百官议其可否。凡更改申明敕令格式、一司条法,则议定以奏复,太常、考功谥议亦如之。”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副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尚书左、右丞通治省事。宋初,尚书令虽置而不任命,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均为寄禄官,不任其职,另以诸司三品以上官判省事,“总辖二十四司及集议定谥,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出雪投状之事”。元丰改制,升左右丞为执政,诏左、右仆射、丞合治省事。尚书省恢复原来职权,在三省中为“承而受之”的政令执行机构。元祐元年(1086)下诏,再次明确尚书省的职责,“本省应受御扎事,大者送中书省取旨,事小、急速止本省行讫奏知,仍关报中书门下,其不便者听执奏。又六曹拟钞,左右丞签书,仆射书检。又事有条例不至大者,六曹长官专决,非六曹所能决者申省。章程及讼牒止付左、右丞”。尚书省的办事机构为左、右司,亦称都司,不置吏设案,由郎中、员外郎随省房分治所领之事。左司治吏、户、礼、奏钞、班簿房,右司治兵、刑、工、案钞房,而开拆、制敕、御史、催驱、封桩、知杂印房,则通治之。南宋建炎三年(1129)废尚书左右丞。乾道八年(1172)以左、右丞相为宰相,废尚书令、左右仆射而不再置。于是,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成为尚书都省行政事务的实际主要负责人。

尚书省 

官署名。隋置,管理政务的机构,与门下、内史合称“三省”。设尚书令,正二品。总判尚书省事;尚书省设左、右仆射各一人,均从二品,为尚书令之付,协助尚书令总判省事。令、仆射之下设左、右丞以及侍郎、都事、主事、令史等僚属,分理庶政。尚书省下设辖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六曹,分别推行国家大政。

尚书省 

曹魏以后,尚书台不再是中枢决策机构,已演变为总理全国政务的机构,并改名为尚书省。其官员主要有:令、仆射、左右丞、尚书郎等。尚书令为三品官,秩千石,总典纲纪。仆射为副,有时分左、右,令缺,左仆射主省中事。因仆射名位重,当时多兼管选举,如山涛、王戎等就曾以尚书仆射兼领吏部,主管官吏选举。左、右丞职权不同,右丞管库藏钱谷,位重而权轻,左丞则掌尚书省内监察,位轻而权重。仍以山涛为例,咸宁中,武帝下诏将他从吏部尚书升为仆射,他屡辞,久不摄职,左丞白褒严辞奏劾,使之大为不安,可见左丞的威风之盛。尚书郎或称曹郎,为省中大臣副手。此外,还有录尚书事一职,虽不常置,却是执掌朝政的大臣有时在本职外兼有的称号,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太保卫罐与大司马司马亮就曾兼此职共掌朝政。尚书省下设六曹,即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后改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这是后世中央尚书六部的雏形。各曹长官称尚书。诸曹中以吏部曹最显要,主管官吏选拔黜陟事宜,故尚书令、仆射往往插手直接管理该曹。荀勖任中书令时,就曾亲自考核令史以下官吏,武帝为此而夸赞说:“魏武帝言‘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晋书·荀勖传》)其余诸曹在某些特殊时期也会被另眼相待,例如,晋大举伐吴,财力物力特别重要,武帝遂让中书令张华担任度支尚书,“量计运漕,决定庙算”(《晋书·张华传》)。度支曹一时便在六曹中最为显要。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