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寡欲 |
释义 | 寡欲即“节欲”。与“多欲”、“贪欲”相对。孔子主张欲望应有节度,把“欲而不贪”(《论语·尧曰》)作为“五美”(五种美德)之一。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孟子则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认为寡欲是养心之道,德行的基础。不排斥欲,但认为不可多欲。荀子认为,人的欲望是人的生理要求,不能禁止,应“导欲”。“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主张人的欲望应有礼义准则来节制。两宋时天理人欲为重要的哲学论题。北宋程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不欲则不惑。可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遗书》卷十五)认为欲是一切恶的根源,必须排除。程朱理学所谓的“寡欲”则属于天理的范围,超过这一限度的便是“人欲”。南宋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以为最基本的“欲”不名之为欲。清戴震说:“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孟子字义疏证》)反对纵欲。他与程朱学派在实际上都共同宗述孟子的寡欲说,认为:“人有欲,易失之盈;盈斯悖乎天德之中正矣。心达天德,秉中正,欲勿失之盈以夺之。故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禹之行水也,使水由地中行;君子之于欲也,使一于道义。”(《原善》)欲不可无,但又不可任其泛滥,故须寡欲,这是孔孟以来儒家的传统观点。 寡欲道教用语。意为修行和处世都应严格节制个人的私欲。《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乱。道教吸取老子的“寡欲”观念并将其与宗教修持实践相结合,认为世俗的美色、厚味、丰衣、妙音等都是过分的物欲,伤气害性,为“凶害之根”,修道者应该断然加以摒弃。东晋葛洪《抱朴子》说,学仙之人应“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后世道教制定了众多的戒律对嗜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规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不得饮酒食肉”、“不得贪求无厌”;中极三百戒中规定不得杀生食肉、盗窃淫邪、饮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有“远身行”、“除恶想”、“绝声色”、“俭爱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另外老君二十七戒也规定有“勿乐美色”、“勿贪宝货”、“勿贪功名”、“勿为耳目鼻口所娱”、“勿资身好衣美食”、“勿厌贫贱强求富贵”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