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宫观祠禄官 |
释义 | 宫观祠禄官职官名。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宋朝皇帝崇尚道教,于京城内外建立宫观,在京者为京祠,在外者为外祠。宋真宗命首相王旦充玉清昭应宫使,以示优礼,为宰相兼宫观使的开始。随后,外戚、宗室和宰执罢官留京师,多任宫观官。疲老不任事而又未致仕的官员也多任此职。于是形成制度,凡大臣罢现任,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禄,称为祠禄。祠禄官有内外,高下的区别。“京祠以前宰相、现任使相充使,次充提举;余则为提点,为主管,皆随官之高下,处以外祠。选人(低级文官)为监岳庙”。先时,任宫观者员数绝少。熙宁时,王安石执政,为安排反对变法的官员,规定宫观官不限名额,知州资序以上的官员即可差遣,以三十月为一任。并规定了不同级别官员任宫观祠禄官后应得的俸给和任期。此制实行以来,员额不断扩大,政和年间,万寿宫、醴泉观祠禄官近百员,钦宗靖康元年(1126)下诏罢去一批宫观官。渡江以后,宫观不复置,但仍保留三种宫观使名义,以醴泉观使待前宰相,万寿宫使待宗室、外戚,佑神观使待其他。绍兴时,士大夫流离失所,朝廷无缺可以安置,于是许“承务郎以上权差宫观一次”;又有选人无缺可补,也破格给予岳庙祠禄。宋朝形成一种传统,年六十以上(南宋为年及七十),不能理事的知州资序官员应自己陈请罢现任,为宫观;非自陈而朝廷特差宫观,则属于黜降;但吏部仍可按“自陈宫观”处理,以示优礼。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