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实立名从 |
释义 | 实立名从汉末魏初徐幹提出的命题。名实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反复论辩的命题。先秦时孔子、公孙龙子、后期墨家都曾有所论述。徐幹面对后汉末年,崇尚德行矫情过甚,砥砺名节纯属虚伪的现状,凡指陈时事,力辟时弊,而归于孔、孟中正之道。他说:“君子之辨也,欲以明大道之中也。”(《中论·核辨》)因名其书曰《中论》。其主旨为了“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中论序》)。针对当时辨者不论是非曲直,仅凭能说会道,“盖闻辨之名,而不知辨之实”(《中论·核辨》)的弊端,他主张:“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中论·考伪》)并以通俗的语言说:“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夫名之系于实也,犹物之系于时也。物者,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同上),乃自然界变化的规律,非人力所能强为。他痛恨伪名,反对真伪相冒,是非颠倒,“名实不相当”(《中论·审大臣》)的现象。这种实立名从、名实要相当的理论,开创了汉魏名理之学的先河。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