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实知 |
释义 | 《实知》《论衡》篇名。篇中较集中地批判了谶纬神学的先验论。反对“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的先验论观点,指出:“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有之也”。提出“任耳目”,强调耳目等感官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圣贤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实知《论衡》篇名。提出“知物由学,学之乃知”的命题,强调“须任耳目以定情实”,认为由感官和外界接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必经途径。又以“事有不可知者,圣人不能知”的说法,否定“圣人生知”、“不学自能”的观点。 实知东汉王充用语。语出《论衡·实知》。意指有根据的预测、判断。王充说:“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王充认为,圣贤能够预知,是因为他们能够把握事物的征兆,得出正确的判断。指出:“先知之见,方来之事,无达视洞听之聪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类。……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他批评“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他还揭露当时的谶纬迷信之虚妄,说:“谶书秘文,远见未然,空虚暗昧,豫睹未有,达闻暂见,卓谲怪异,若非庸口所能言。”但王充认为,有些事情即便是学习,也是不能知晓的,“圣人知事,事无不可知。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及其知之,用不知也。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同上)。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