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宗学 |
释义 | ![]() 宗学学校名。古代专为教授皇族子弟而设置的学校。汉平帝时始置宗师,掌教育宗室子弟。北魏武帝时设皇宗学。唐初于秘书省外别置小学,令宗室子孙就读。宋代的宗学分为小学与大学。神宗元丰六年(1083)始设宗室小学,检八至十四岁宗室子弟入学。徽宗崇宁元年(1102),诸王宫设大、小二学,置教授。宗室子弟十岁以上入小学,二十岁以上入大学,由宗正寺兼领。四年,改教授为博士。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宗学于临安(今浙江杭州),招收大、小学生一百人,置大、小学教授各一人。嘉定九年(1216),诸王宫学并归宗学。凡有籍宗室子弟三年补试一次。明制,凡宗室子弟年未满二十者,均入学。万历中重定,十岁以上皆入学。衣冠同于生员,每年由提学官考试。以王府长史、纪善、伴读、教授学行优者为师。后令与生员同赴乡试,并有经乡试、会试得官者。清顺治十年(1653),八旗各设宗学,选满洲生员为师,凡未封宗室子弟十岁以上者俱入学,习满文。雍正二年(1724),改设左、右翼满、汉宗学各一。王、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十八岁以下者,入学分习满、汉文,兼习骑射。每学各以王、公一人总其事,并设总管、副总管、满教习、汉教习、骑射教习,分别管理学务和教学。乾隆十一年(1746)定学额,左翼七十,右翼六十。后增为各百人,入学年龄也改为十至三十岁。学制五年。学满可与天下贡士同殿试,赐进士甲第,用于宗人府、翰林院等衙门。光绪三十四年(1908),裁左、右翼宗学,设八旗高等学堂及左、右翼高等小学、初级小学堂。 宗学明代皇族子弟的学校。始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规定宗室子十岁以上,俱入宗学。在宗室中推举一人为宗正,掌领其事。不久又增加宗副二人。子弟入学者,每年由提学官考试。其衣冠与其他生员一样。后来又规定宗学一律参加乡试,允许得中式。以后宗学渐多。当时镇国中尉朱睦桔,为周王藩国宗学的宗正。规定宗生以三、六、九日午前讲《易》、《诗》、《书》诸经,午后讲《春秋》、《礼记》,“虽盛寒暑不辍”。一般学习课程是《皇明祖训》、《孝顺事实》、《为善阴骘》等书及《四书》、《五经》、《通鉴》、性理方面的书。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