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宋诗 |
释义 | ![]() ![]() 宋诗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就虽不如唐,但其以白话入诗、参以禅理,多爱国慷慨悲歌的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 宋初,王禹偁首倡继承杜甫、白居易诗风,写了不少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十一世纪初,以杨忆、刘筠为代表的“西昆体”,雕章丽句,重表轻里,风靡一时。北宋欧阳修力矫“西昆体”之靡丽,学韩愈之风格,但多染禅气,新奇而生硬。宋仁宗时,梅尧臣、苏舜钦创“苏梅体”,二人皆用白话入诗,清淡兼有风骨,朝野诗风为之一变。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风格此时初步形成。十一世纪后半期,擅长古文词赋的苏轼、王安石相继主持文坛。苏王二人锐意创新,力求建立个人的风格。苏诗洒脱豪放,尤以七言长句见长,“为杜甫、韩愈后第一人。”(《渔洋诗话》)其诗《舟中夜起》写景如画且气势雄浑。王安石的《明妃曲》则以议论取胜,读后耐人寻味。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黄庭坚,创“江西诗派”,主张“以故为新”,具创新精神。但江西诗派的后继者以此为定式,重新走上了重文字技巧、音韵格律的形式主义,并成为宋诗的主导。至南渡之际,江西诗派的陈与义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及沉郁顿挫之风格,诗风转向悲壮。南宋前期,金兵压境,抗敌卫国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此时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褒号称“中兴四大诗人”。其中最杰出者当属陆游,“其感慨悲愤、忠君爱国之热诚一寓于诗”(〈唐宋诗醇〉)。杨万里的“诚斋体”、范大成的田园诗则别具一格。南宋后期,还出现了“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它们和国运一样,每况愈下,迨南宋亡,尤以文天祥的《正气歌》炳彪千古。 宋诗特点之一就是议论化、散文化。从“以文为诗”的欧阳修、梅尧臣开始,到王安石、黄庭坚达到极至。这种诗风的形式与宋代的政治、思想、历史状况是分不开的。其次,宋诗有着较浓厚的封建说教意味,其原因是由于宋理学的发展及由此形成的封建道统观念所造成的。此外,宋代论诗风气最盛。较著名的有严羽的《沧浪诗话》等。宋诗的不足是大多缺乏形象性,感染力不强。但是,宋诗在唐诗登峰造极之后能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为后世留下具有时代鉴赏意义的诗作,是宋诗的贡献所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