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宋应星 |
释义 | 宋应星(1587—?)明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举人。曾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等职。崇祯十七年(1644),弃官回乡。后曾仕南明,约卒于清顺治年间。博学多能,熟悉多种生产技术,对天文、物理、化学、生物、音律、哲学都有研究。崇祯七年任分宜教谕时,著《天工开物》。书中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在农业方面,记有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的方法和十六种油料作物,并分析比较它们的效用;在冶炼方面,记有炼铁联合作业,灌钢、炼锌、铸铁、半永久泥型铸釜和失蜡铸造的方法,以及活塞水风箱、千钧铁锚和绣花针的冷热锻造方法;在制陶方面,记有原料选择、坯体制作和烧制方法;在纺织方面,记有用花机织龙袍、织罗的方法;在采矿方面,记有排除煤矿瓦斯的方法等;在物理学上,记有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研究,提出声是气中的波的见解;在化学上,记有对各种金属的不同活泼程度的认识,以及利用这种差异来分离金属的方法,还注意到水银和硫黄升炼朱(硫化汞)化学反应中所产生的硫化汞重量超过原来的水银,并作出“出数借硫质而生”(《天工开物·丹青》)的解释,其中包含了质量守恒思想的萌芽;在生物学上,明确提出“种性随水土而分”,指出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断定可以通过人工努力改变植物的品种特性。坚持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天是自然的、无意志的,但是可知的,批判了“天人感应”的观点。认为物质的“气”构成天地万物,“天地间非形即气”(《论气·形气化》),日食是太阳和月亮在运行轨道上暂时重叠,并非“阴气太盛”(《谈天》)。认为万物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为万物之灵”(《天工开物·乃服》),强调认识事物应该通过亲身经验,主张“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见而后详之”(《天工开物·佳兵》)。另有《谈天》、《论气》、《画音归正》(已佚)、《野议》、《思怜诗》等。 宋应星 1587—1661或1665明代著名科学家。奉新县(今属江西)人。字长庚。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曾任袁州府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阜阳市)知州。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弃官归乡。他从青年时代开始,从未间断科学研究活动。他重视“经世实用”之学,认为如不亲自进行观察、调查,无法掌握事物本质。经常深入实际,学习劳动者生产知识,加以研究、总结。在公余时间,他博览群书,调查访问,整理资料,先后编著了《野议》、《思怜诗》、《画音归正》(已佚)、《原耗》(已佚)、《天工开物》、《观象》、《乐律》、《谈天》、《论气》等著作,其中初刻于崇祯十年(1637)的《天工开物》最为有名。全书分十八卷。其中,《乃粒》、《粹精》二卷专讲谷物的栽培,农产品的加工,附有农具及水利工具图说;《乃服》讲棉、麻、丝、毛的纺织,兼讲养蚕和织机,附有纺织工具图;《彰施》叙述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作咸》、《甘嗜》、《膏液》三卷分别介绍食盐、食糖、食油等副食品的制造;《冶铸》、《锤锻》、《五金》三卷专门介绍金属的冶炼、加工以及金属器具与合金的制造,附有设备操作图;《燔石》讲采煤和烧石灰、矾石、砒霜等;《陶埏》讲砖瓦和陶瓷的烧制;《杀青》讲造竹纸和木本韧皮纸;《舟车》介绍水陆交通和车、船等运输工具,附有车、船图;《佳兵》主要介绍火药、火药武器及弓弩的兵器;《丹青》讲矿物性颜料的制造;《曲蘖》讲酒曲;《珠玉》介绍各种珠宝、玉器和水晶。此书内容丰富,凡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要生产部门,它几乎都有介绍。它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代表著作,反映了当时中国工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此书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被赞誉为“中国的狄德罗”。《天工开物》在十七世纪末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到朝鲜,十九世纪后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被译成多种外文。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