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东昌之役 |
释义 | 东昌之役明靖难之变中的一次战役。建文二年(1400)十二月,燕军抵东昌(今山东聊城),南军平燕将军盛庸、兵部尚书铁铉简选精锐,列火器毒弩,严阵以待。燕王朱棣率精骑冲阵,陷入重围。在拼死突围中,燕军大败,主将张玉战死。燕军退走馆陶,盛庸又派兵断其归路,燕军又败。南军取得靖难之变开始以来最大的胜利。东昌之役明代燕王朱棣“靖难”之师与明惠帝政府军在东昌(今山东聊城)的一次战役。建文二年(1400)十二月,燕王把直沽的船移至沧州,载沧州战役的缴获,运回北平。他自己率兵循河而南,至临清、馆陶、大名、济宁。南军大将军盛庸、山东参政铁铉率兵跟其后,扎营于东昌,其先锋军将镇孙霖扎营滑口。燕将朱荣、刘江袭破孙霖军,霖逃走,都指挥唐礼被俘。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师至东昌。返时盛庸与铁铉等因听说燕兵将至,便宰牛宴犒将士,誓师励名;并挑选精税,背城而阵,准备好火器、毒箭以待。燕军因屡胜南军,麻痹轻敌,见盛庸军,即鼓噪上前,结果尽为火器所伤。又逢平安军至,与盛庸军合,庸麾兵大战。燕王冲击不得出。朱能率兵冲入,奋力死战,掩护燕王出围。张玉不知燕王已出,冲入敌阵去救,战死。盛庸乘胜擒斩燕军万余人。燕兵大败,北奔。盛庸驱兵追击,又杀死许多燕军。燕王回到北平,总结白沟河和东昌战役胜负各异的原因时说:“比者,东昌之役,接战即退,逆弃前功。夫惧死者必死,捐生者必生。白沟河之战,南军先走,故得而杀之,所谓惧死者必死也。”并激励军士说:“尔等奋不顾身,故能出万死,全一生,所谓捐生者必生也。自今无轻敌,无选懦(nuo懦,怯懦)”(《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