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孟浩然
释义 孟浩然(689—740)唐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少好节义,广结交游,喜济人急难,居鹿门山。后赴长安,应进士不第。荆州长史张九龄署为从事,未几归隐,患疽卒,以布衣终身。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中。工五言诗,以写景见长,格调含蓄,淡雅飘逸,但流露消极思想。与王维并称“王孟”。有辑本《孟浩然集》。
孟浩然(689—740)唐诗人。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开元中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十六年(728),至洛阳,复东南行,漫游江淮、吴越、江西等地,归襄阳。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署为从事。复归襄阳。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之,相得甚欢,食鲜疾动,病卒。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代表诗人。诗擅五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李白曾盛赞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之高节。虽长期遁迹山林,实怀经济之志,不甘寂寞。故其诗虽多以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为题材,仍充满对自然及现实人生之依恋,情调健康明朗,语言朴素清新,长于景物描绘、气氛渲染,创造出兴象玲珑、自然浑成之完美意境。故杜甫赞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称其“遇思入境,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然“可与古人争胜毫厘”(《郢州孟亭记》)。明徐献忠评云:“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而彩秀内映,虽悲感谢绝,而兴致有余。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长也。”(《唐诗品》)《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万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与诸子登岘山》等诗均为传世名作,《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传诵尤广。著有《孟浩然诗集》,今传。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三七八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旧唐书》卷一九〇、《新唐书》卷二〇三、《唐才子传》卷二。

孟浩然  689—740

唐朝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早年居家读书,曾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40岁始入长安,应进士不第,后漫游江淮吴越等地,投入了山水诗的创作。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镇荆州,引为幕僚,后又归隐故里。开元二十八年(740),卒。年52岁。他终生沦落,纵有才华,仕途不遇,酿成他抑郁、孤愤的心境。他自言:“拂衣去何处,高枕南山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京还赠张维》)早年的隐居是他入仕的准备,后来的隐居却是他不遇的归宿,他孤傲隐逸,放情山水。李白赞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其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遇景入韵,自然高远,恬淡孤清为其特色。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他长于五言,其诗以五律居多,少有七言,对五律的发展颇有贡献。孟诗今存260余首,《秋登万山寄张五》、《望洞庭湖寄张丞相》、《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皆属佳篇。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更为历代传诵。但他的诗多是写山水行旅和隐逸生活,田园诗并不多,局限于个人的天地,缺乏劳动的气息和奋斗的情感,故题材不够深刻、广泛。有《孟浩然集》4卷。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