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孙皓 |
释义 | 孙皓即“归命侯”。孙皓 242—283即末帝。字元宗,孙权之孙,孙和之子。一名彭祖,字皓宗。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吴永安元年(258),会稽王孙亮被废,琅邪王孙休即位,为景帝,封皓乌程侯。永安七年(264),孙休卒,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迎立孙皓为帝。 孙皓是三国时期最残暴的国君。他即位后,“法禁转苛,赋调益烦”,政治更加腐败不堪。他专横粗暴,多忌讳,好酒色,使群臣失望。当年迎立他为帝的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十分后悔,孙皓则将他俩处死。侍中韦曜(韦昭),著有《吴书》《国语注》等书,是东吴著名学者,参加国史的编写工作,孙皓要为父亲孙和作本纪,“曜执以和不登帝位,宜名为传”,只同意写在列传里。于是“渐见责怒”;韦曜忧惧,自陈衰老,请求去官著书,孙皓不听。孙皓同群臣宴饮时,“无不竟日”,不论酒量大小,都要以七升为限,喝不下去就硬灌。而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暗中以茶代酒。孙皓嫌他饮酒不多,“积前和嫌忿”,将他下狱。韦曜屡次上疏求免一死,也无济于事,年已七十,仍被杀死。孙皓对他手下不满意的人,还用剥面皮、凿眼睛的残酷手段加以杀害,动辄灾三族,吴国宗室和大臣几乎被他杀光。 孙皓荒淫奢侈,追求生活享受,宫女达数千人。他迁都武昌,扬州人民要溯流输送大量贡物,负担很重。当时有童谣唱道:“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反映了当时群众对迁都的愤慨之情。迁回建业后,他又大造昭明宫。派众郡官吏监督百姓砍伐木材。他不惜亿万资财大开苑囿。他的爱妾派人到市上抢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依仗自己是孙皓宠臣,要依法制裁,结果倒是他受到制裁:孙皓以别的罪名,用烧红的铁锯,将他的脑袋锯掉。 孙皓残暴统治,造成“国无一年之储”的严重危机,而庞大的军队又使农民“老幼饥寒,家户菜色”,民众不断起来反抗。统治者为了满足腐化奢侈的生活,广大民众不堪奴役和剥削,宝鼎元年(266),施但聚数千人暴动,接着民众反抗不断暴发,吴国将领也纷纷降晋,孙秀、孙楷等吴国宗室投奔西晋。 天纪三年(279),晋武帝分兵六路大举攻吴,吴军上下离心,土崩瓦解。次年,吴丞相张悌渡江同晋军交锋,经过激烈战斗,吴军战败,张悌及部将孙震、沈莹战死。孙皓又急忙派陶濬准备引军迎敌,作垂死挣扎,但当天晚上,拼凑起来的两万多士兵,都逃跑了。 晋军逼近建业,孙皓急派使者分头请求投降。不久,晋将王濬率军八万人开进建业,孙皓投降。后被迁往洛阳,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晋武帝曾问吴国旧臣薛莹,孙皓灭亡原因,薛说:“君临东吴,亲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优恐,各不自保,所以危亡。”薛莹的话是符合实际的。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