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孙文学说
释义
《孙文学说》即《心理建设》。近现代孙中山著。《建国方略》的第一部分。作于1918年,次年6月正式出版。除《自序》外,分《知行总论》、《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有志竟成》等八章。为从理论上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破除革命党人对革命宗旨、方略“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心理而作。阐述作者的宇宙进化论和知行观。认为宇宙经历了物质、物种、人类三个进化时期:由太极到地球,由生元(细胞)到生命,由生物到人类。主张“知难行易”,强调“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批判“知易行难”的传统古说和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与人类进化相适合,提出知行进化的“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三个时期,并据此将人划分为“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三类,强调先知先觉者的领导作用,“夫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把革命的成功和民国的建设,寄托于“万众之心理”,以此为“原动者”,“夫心也者,万事之来源也”。收入《孙中山选集》和《孙中山全集》。
孙文学说篇名。亦称《心理建设》。孙中山撰。《建国方略》之一。作于1918年,次年出版。除自序外,分八章。以论述知行关系为内容,提出“行易知难”,并以人们的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等十事为佐证。肯定了行在先、知在后(即实践先于认识),知是从行中求得的。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传统观念和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三类。认为后知后觉者如能接受先知先觉者之思想、主张、计划,则实行之事“有如反掌之易”。目的在于清除党人对三民主义的非议,坚定革命信念,为实现其理想而奋斗。“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收入《孙中山全集》。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7: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