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孙子兵法 |
释义 | ![]() ![]()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或《吴孙子》。中国古代兵学的奠基之作,春秋末孙武撰。它第一次系统、完整建立了中国兵学的理论体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孙子》十三篇”,《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后世著录,或为三卷,或为二卷,至汉末曹操撰《孙子略解》,始有“十三篇”定本传世。依宋刊《魏武帝注孙子》(即《孙子略解》),十三篇分别是:《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见清孙星衍刊《平津馆丛书·孙吴司马法》)依《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十三篇篇名则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后世刊本或略有差异。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使人们在宋本“《孙子》十三篇”之外,又看到了《孙子兵法》的另一些篇目,如《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见吴王》等,此当是《汉书·艺文志》所录“八十二篇”中除传本十三篇之外的内容。由于竹简残损过甚,故所增内容对孙子十三篇兵学思想体系仅略有增色而已。今存十三篇首先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明确兵事为国家生死攸关的大事;紧接着列举“五事”,对比综合国力,且以“道”居首,表明了关于战争道义性的根本观点。《始计》综论庙算决策,《作战》讨论战争的经济基础,《谋攻》确立基本的战略方针:“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军形》、《兵势》、《虚实》三篇,立足于战争攻守、进退、奇正、虚实等运动转化的基本规律,确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原则与战术原则;《军争》至《火攻》六篇,则结合行军作战的各种具体条件,分别就当时战争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确立了诸多具体的战术原则与作战方法;《用间》一篇,则以情报信息为三军行动的依据,将全书笼贯在一起。十三篇由总而分,分而又总,层层环扣,首尾相应,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被后世兵家奉为圭臬。汉末曹操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魏武帝注孙子序》)唐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李靖曰:“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人杜牧则以《孙子兵法》为用兵者不可逾越之“盘”,古今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杜牧《注孙子序》)。明茅元仪则以《孙子兵法》贯通中国兵学,它尽取前人兵书之精华,而且制约了后世兵书之神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兵诀评》)。有曹操等十一家注,另近人郭化若有《孙子今译》。现有日、法、俄、英、德等文译本。 孙子兵法亦称《十三篇》、《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又与《吴起兵法》合称《孙吴兵法》或《孙吴之书》。春秋时军事家孙武撰。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有《孙武兵书》十三篇,《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今通行本为十三篇:《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无图。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武兵法》残简,除与今十三篇同者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佚文五篇。唐张守节以“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杜牧以为“十三篇”乃曹操删削而成,皆为契符《汉书》八十二篇之数的推测之辞。书中总结春秋时期战争的经验,阐述古代战争之理论问题和客观规律,提出“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兵无常势”,“因敌而制胜”(《虚实篇》),“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谋攻篇》)等观点。又详析战争中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勇怯、治乱、胜败等诸种矛盾及其相互转化,具有素朴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被尊为“百代谈兵家之祖”,在世界军事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收集了曹操、杜佑、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十一家注文,为现存最完备的古注本。今人郭化若有《孙子译注》。有英、法、俄、德、捷等文译本。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