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子思 |
释义 | 子思(前483—前402)亦称“孔伋”。战国初思想家。孔子之孙。相传是曾参的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赋予“中和”新义,视之为天下之“大本”、“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又提出:“君子诚之为贵。”视“诚”为“天之道”,认为“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同上);“至诚”,“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同上),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学说为孟子所继承,后人称为思孟学派。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相传是他的著作,一说《缁衣》亦为其著(见清魏源辑《子思章句》)。近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缁衣》、《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鲁穆公问子思》等篇,内容大多与子思相关。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竹简《缁衣》,文字与今传本有相异之处。这为进一步研究子思思想提供了新的依据。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