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子夜歌 |
释义 | 子夜歌乐府《吴声歌曲》名。《宋书·乐志》云:“《子夜歌》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晋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豫章亦在太元中,则子夜为此时以前人也。”鬼歌《子夜》显属荒诞,但据此可揣知此曲大约产生与流行于晋太元(376—396)之前。《旧唐书·音乐志》则云:“《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曲因人名。或谓因其为夜半之歌而名(子居十二地支之首,其时正值夜半,故诗中多有夜色描绘)。《旧唐书·音乐志》谓其“声过哀苦”,《古今乐录》言其“凡歌曲终,皆有送声”,并指明以“持子”送曲。今存晋、宋、齐三代歌辞四十二首。末二首“恃爱”和“朝日”,《玉台新咏》卷十作梁武帝诗。大多为恋歌,情意缠绵。全用五言四句,短小精练,节奏明朗,又多谐音双关语。其写景言情,“每以前句比兴引喻,而后句实言以证之”(宋洪迈《容斋三笔》),颇似《诗经·国风》中的比兴。唐宋人多有仿效。《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 子夜歌《吴声歌》之一。相传为晋女子名子夜者所作,故名。孝武帝时已颇为流行。《乐府诗集》收有晋、宋、齐之歌词凡四十二首。另有《子夜四时歌》、《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为子夜歌曲之变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