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东周战国时代
释义

东周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春秋时代激烈的兼并战争使西周时分封的许多小诸侯国逐步被大诸侯国吞并,到战国时期诸侯国已所剩无几。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国力强盛,史称“战国七雄”。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七国间不断发生战争。且这时的战争比春秋时期规模更大、也更频繁、更激烈了。直到秦并六国战争才告结束。当时人称这七个大诸侯国为“战国”,后人也就把这个时期称作“战国时期”了。战国时期止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即公元前221年,史书上记载是一致的。但开始年代则有四种说法:一为公元前481年,二为公元前475年,三为公元前468年,四为公元前403年。现在一般都采用第二种说法,即认为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这一年是周元王元年。汉朝司马迁著《史记》,其《六国年表》即从此年开始。

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后,变法改革更成为不可遏止的潮流。且各国的变法改革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魏国有李悝变法,赵国有公仲连改革,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有申不害改革,齐国有邹忌改革,燕国有乐毅改革,秦国有商鞅变法。变法改革最早的是魏国。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任用李悝倡导“尽地力之教”,变法改革最彻底的是秦国。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从公元前359年开始任用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改革。在改革中,各诸侯国建立了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中央集权制政权,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压迫剥削劳动人民上升为统治阶级;农民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进行分散的个体生产,被迫向地主交纳地租服劳役,是被剥削、被压迫、被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已构成当时社会的基本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已构成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农民生产自己必需的农产品和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从农民那儿剥削来的地租,主要是供自己享用,而不是去进行交换。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当时社会是占主要地位的。因此,封建制社会里农民的地位比奴隶制社会的奴隶有了一些改善。农民有了劳动的主动性,而且更多地使用铁制农具、牛耕,还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肥、绿肥,对土地的坚、松、燥、湿也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还有了认真选种、适时耕种等等农业生产经验。于是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

战国时期还兴修了著名的大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扩大了水浇地的面积,防止了一些水旱灾害,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一般年成可以达到亩产粟一石半(相当于今四十七市斤左右)。

随着农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冶铁业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之一,规模大的冶炼场有工匠几百人。著名的冶铁业中心有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赵国的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韩国的棠溪(河南西平西)。手工业中煮盐业也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的海盐,山西的池盐、石盐业都很发达。其他如丝麻织品,漆器等的生产技术也都有长足的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同步,战国时期的商业也发达起来。南、北、东、西各方的产品在中原地区都可以买到。齐国的临淄(今山东临淄北)、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楚国的郢(今湖北省江陵东北纪南城)、重要的交通要道陶邑(今山东省定陶县北),都已发展成繁荣的商业城市。范蠡、端木赐、吕不韦等都是“多钱善贾”的著名大商人。这些商业名城规模很大,人口众多。据说齐国的临淄有七万户人家,有人曾夸张地说临淄人口之多是“张臂成帷,挥汗成雨”。城市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如鼓瑟弹琴,斗鸡走大等,一片商业繁荣景象。

当然,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商业虽然已有较大发展,但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比仍不占主要地位。且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变法改革最早的魏国首先发展起来。魏文侯礼敬田子方、段干木,重用西门豹、李悝、乐羊、吴起等政治家、军事家,在诸侯中声望极高,国力最强盛。然而魏国地处各大国中间,又无险可守,要扩大地盘便危及邻近大国的利益,四面受敌。为摆脱这种困境,魏文侯及其子武侯采取了联合赵国、韩国一面出击的方针。先后对秦、齐、楚等发动攻击。疆土扩展到:南有鸿沟与楚为邻;东有淮颍与宋、齐为邻;西面自函谷关内黄河西岸陕西华县西北过渭河,沿北洛河东岸到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筑长城与秦为邻;北面有河南新乡阳原一带、河南延津县与赵国为邻,号称当时强国。公元前369年,魏惠王即位,继续实行改革。开发川泽,开凿鸿沟,开创选拔“武卒”的制度。控制交通,加强防备。公元前340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与韩国为邻。但是魏惠王逞魏之强,骄傲自恃,改变了魏文侯、魏武侯一面出击的方针,实行四面出击,为此四面受敌,屡遭失败。公元前353年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南)战役、公元前341年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战役,魏国均遭惨败。魏将庞涓桂陵战役中被俘,马陵战役中战败自杀,太子申被擒。魏国从此国力大伤,从首强地位跌落下来。

当魏国从首强地位跌落下来时,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国势日益强大,形成了齐、秦两国并立的形势。

齐国在桂陵、马陵战役中挫败了战国首强魏国后跃升为强国,各国诸侯东面朝齐。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内乱发兵攻燕,占领燕国大片领土。齐军进驻燕国达三年之久。公元前312年,楚国进攻韩国的雍氏(河南禹县境内),秦国以韩国盟国的名号发兵救韩攻楚;齐国则与楚联合,发兵攻秦、韩、魏。齐、秦两强,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遥相对峙,韩、魏等国夹在两强中间,时时受到两强的威胁,它们忽而依赖于秦,忽而又向齐国求援。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韩、魏共同进攻楚国,在垂沙(楚国地名)大败楚军,楚国被迫屈服于齐国,派太子横到齐国作人质求和。秦国也派泾阳君去齐国为人质,以求与齐国修好。公元前298年,齐国又联合韩、魏发动了三国攻秦的战争。齐、韩、魏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其占领的韩、魏土地以讲和。齐国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日益强大。秦国要扩展疆土不能无所顾忌,于是便在公元前288年拉拢齐国相约称帝。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在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这是由于各大诸侯国早已称王,王号已经贬值,故称“帝”了。当年12月,齐国经苏秦的游说去了帝号,并联合燕、韩、赵、魏于公元前287年发兵进攻秦国。秦又被迫去了帝号,并归还其占领的赵、魏两国土地。公元前286年,齐国吞并了宋国。此时齐国的强盛达到顶点。齐国灭宋,引起了各诸侯国的惊恐,秦国积极进行外交活动。秦王先后和楚王、赵王、魏王、韩王会见,做攻齐准备。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合纵攻伐齐国,六国联军由燕将乐毅统领。齐国派大军应战,连吃败仗。燕军乘胜前进,长驱直入,攻占了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北),又分兵几路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今山东莒县)、即墨(山东平度县东南)两城未被燕军占领。齐湣王逃奔到莒避难,被淖齿杀死。后来齐襄王依田单得以复国,但从此失去了强国的地位。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势日强,便积极向外发展,扩大土地。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大破魏军。公元前330年、329年、328年又连续进攻魏国,夺得魏国的大片土地,今陕西、山西黄河东面的地区归秦所有,黄河天险握在秦国手中。公元前314年,秦国乘齐、燕战争之机发兵攻打魏国、韩国、赵国,继续夺占魏国土地。迫使韩国、魏国屈服于秦。公元前308年,秦军进攻韩国重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南古城镇),公元前307年攻下宜阳,从而打开了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公元前294年,秦国再次进攻韩国,攻取了武始(今河北武安县南)、新城(河南密县东南)。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合起来共同抗秦,但两国临战推诿,谁也不愿冲杀在前,结果被秦军钻了空子,在伊阙(河南洛阳市南)被秦军大败。死二十四万兵卒,被迫对秦称藩属。公元前292年、290年、289年、288年、287年,秦国继续对韩国、魏国用兵,韩国、魏国的土地继续被秦割占。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国的进攻重点开始转到楚国。而公元前301年楚国曾遭齐、韩、魏联军进攻,在垂沙战役中惨败,就严重削弱了国力,当受到秦国攻击时,更无还手之力了。公元前280年,上庸(湖北房县、均县等地)、汉水北岸被秦占领。公元前279年,秦军攻占了鄢(湖北宜城县)、邓(河南邓县)、西陵。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北)、楚国迁都到陈(河南淮阳县)。公元前277年,秦军攻占黔中郡(治设湖南沅陵)。楚国在短短三年左右时间就连续丧失大片大片的国土并被秦军攻陷都城,原因是楚国虽然也任用吴起进行了变法,但终因楚国宗室贵族势力太大,楚悼王一死,吴起便被杀,楚国的变法改革也随即夭折。宗室贵族操持楚国政权。导致楚国政治腐败,不堪秦击。秦攻破楚国后,旋即移兵进攻魏国,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以巩固其所攻取的土地。魏国遭到进攻后,便投向赵国。因为齐、楚败落后,只有赵国是可以与秦抗衡的强国了。赵国公元前403年任用公仲连进行改革。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实行了军事改革。公元前298年即位的赵惠文王也是有为的国君,曾任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开疆扩土,灭中山国,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国富兵强。公元前270年,秦军攻伐赵国,包围阏与(山西和顺县)。赵国派赵奢率军前去救援,赵军轻装急行奔赴阏与,先秦军占领了有利地势。秦军后至,赵奢率军奋击,秦军大败。阏与之战使秦军东进政策一时受挫,但秦并未放弃东进计划。因此不久爆发了战国时期一场最大的战争——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进攻韩国的野王(河南沁阳县),野王降秦,于是韩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北)与本国的通道被切断了。上党郡守派使臣向赵国求援,愿以上党十七个城邑降赵,以共同抗秦。赵国接受了上党郡守的要求,派兵进驻上党。这是长平之战的前哨战。赵国在派军进驻上党的同时,派廉颇进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与上党成犄角之势抗拒秦军。公元前260年,秦军进攻上党,又进攻长平。廉颇固守,秦军屡屡挑战,赵军坚守不出。秦用反间计使赵王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去长平指挥赵军。赵括来到长平后,一反廉颇坚守不战的方针策略,下令大举进攻秦军,结果大败。赵括被秦军射死,四十万赵军投降。秦将白起恐赵军降卒作乱,除放回240个小孩外,全部活埋。长平战役大伤了赵国的元气。长平战役后,秦国继续进攻山东六国,秦国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战国时期,争城夺地斗争激烈,各国力量不断变化,为了保存自己或壮大自己,不论强国弱国都寻找盟友。外交上、军事上斗争错综复杂,于是便产生了“合纵”、“连横”。所谓“合纵”,即众弱国联合起来抵抗强国的进攻,以防止被强国兼并;所谓“连横”,即一强国抗拢几个弱国攻击另外的弱国,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在齐、秦两强并争的长时期内,“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如“三国攻秦”、“四国为一将以攻秦”、“五国攻秦”、“六国攻齐”。“连横”在战国中期以秦国或齐国为中心,后期以秦国为中心。合纵连横是很不稳固的。所谓“朝秦暮楚”,今天是朋友,明日为仇敌。昨天是敌,明天为友。反复无常,变化多端。“合纵”在当时是谈论多实践也多的。重要的合纵行动有: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的以楚国为纵约长的五国攻秦;公元前298年,齐国发动了齐、韩、魏三国攻秦;公元前287年,苏秦发动李兑为纵约长的五国攻秦;公元前257年,赵、魏、楚解邯郸之围的三国抗秦;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军队攻秦;公元前241年,庞煖发动的五国攻秦。其他仅倡议而没有组织起来的还有许多次。所有这些合纵运动,由于山东各国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往往归于失败。山东的诸侯国对秦国或者屈膝,或者苟且求安,彼此间互相倾轧,都为秦国的进攻提供了便利条件。齐国就如此。齐王建在位几十年到齐亡,奉行“事秦谨”的方针,见危不救,袖手旁观。长平战役时齐国拒绝支援赵国,以为自己地处东方,距秦国远,不会受到秦国进攻。长平战役结束后,孔子的六世孙子顺说:现在山东国家疲惫不振作,三晋对秦割地以求安。这样下去,不要二十年,都将是秦国的天下了。不过秦国始终害怕山东各国的“合纵”,因为山东各国的土地五倍于秦,兵卒十倍于秦。要是山东各国真正合纵成巩固的联盟,秦国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然而历史事实是合纵屡屡失败告终。它有力地说明山东各国的政治腐败、国君昏庸,如楚怀王受欺于秦就是典型的例证。为此,秦张仪的“连横”及“远交近攻”策略方针得以推行。“合纵”“连横”运动伴随着大国争霸搞了一百多年,结果是合纵失败了。合纵的失败,也为秦国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主张一鼓作气消灭赵国,标志着秦统一六国战略的确定。公元前257年,秦军围攻邯郸战败受挫,但并没有改变其统一中国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灭西周,公元前249年灭东周,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仅十年时间,秦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秦统一全国,不仅是它自商鞅变法以来本身具备了统一中国的条件,而且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渴望统一等等条件已经具备的结果。同时秦的统一又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是划时代的壮举。

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时代,各个学派的思想家从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利益出发,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寻求“王天下”的济世“良方”。阐明哲理,展开思想斗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前468—前376),宋公族目夷氏(墨台氏)之后,出身微贱,做过木工匠。墨家思想学说反映着正从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利益。墨家有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家思想学说的基本材料。

道家学派。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分化为几个流派,有杨朱的“为我”学说,有稷下学派。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学派代表是庄子。庄子名周,宋国蒙(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现存《庄子》三十三、篇,是一个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很大影响。该书文字雄美,想象丰富。庄子提出和论证了哲学上的一系列问题,开拓了人们的思路和眼界。庄子鄙视利禄富贵,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是他逃避现实,追求个人精神自由,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轲,邹(山东邹县)人。现存《孟子》七篇,文章长于比喻,简约含蓄,设想新奇,寓意深刻,曲折尽情,富于雄辩。他认为“民贵”、“君轻”,主张“保民而王”,施行“仁政”。轻徭薄赋,放宽刑罚.反对兼并战争,反对“霸道”,鼓吹“王道”。孟子还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孔子和孟子后世合称孔孟。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名况,赵国人。荀子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认为刮风下雨,四时交替,春生夏长等均是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人力能够而且应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在认识论上,荀子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荀子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影响很大。荀子还改造了儒家原来的思想体系,批判综合了其他各家学说,创立了适应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新儒学”。主张“礼治”,认为治国要靠礼义道德的教化,靠礼义道德维护“上下有序、贵贱有等”的封建等级秩序。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间的封建伦常是“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的。他说:“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极力宣扬维护封建等级的“礼治”。荀子也重视“刑法”,其实质是礼、刑并重。

战国时期法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贵族,与李斯俱为荀况的学生。他总结综合了过去法家的得失成败。提出了一系列法家治国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法治理论,是法家集大成者。主要有:加强中央集权,翦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士人为官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韩非提倡极端专制主义,十分强调威势和法、术,把厚赏重刑看作是巩固、加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这些思想主张很受秦王嬴政的重视。秦王朝建立后,许多措施便是依照韩非的思想制定的。现存《韩非子》五十五篇。

邹衍,齐国人,游历于齐、赵、燕等国,号“谈天衍”。创立“五德终始”学说。他认为金、木、水、火、土“五气”即“五德”。“五气”是相胜的,即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一气胜一气,循环往复,“五德”也循环往复,相代而兴。每个朝代相当一个“德”,即相当于金、木、水、火、土中的一个。例如周为火德,秦为水德等等。历史便是如此循环更迭的。这种学说在我国影响较广,危害也很深。邹衍被称为阴阳五行家。

战国时期另一著名学派是名家。“名”与“实”的关系,即事物的名称和事物本身的关系,是名家关心研讨的对象。战国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与公孙龙。惠施,宋国人。曾任魏相十多年,是庄周的朋友。他认为事物的差别是相对的,事物的相同是绝对的。抹煞事物的差别、特点、特殊性,所以他是一个相对主义者。《庄子·天下》篇记载了惠施的一些论题,如今天去越国,昨天便已到了。因为今天和昨天都是时间概念,是相同的。为此便可以说今天去越国昨天便已到了。公孙龙,赵国人。曾做过平原君的门客。他与惠施相反。他把什么事物都割裂开,孤立起来,是一个绝对主义者。他的著名命题有“离坚白”、“白马非马”等。所谓“离坚白”,是说一块石头不是一个整体,可分割为:(一)一块石头;(二)用眼看是白色;(三)用手摸觉得很坚硬,这样一块石头便割裂为三个事物了,就不是一块石头了,一块石头是不存在的了。“白马非马”也是用这种方法割裂,即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便分割为(一)白色(二)形状,而白马所指的既不是马,又不是白,为此白马就不是马了。名家抹杀事物的差别或者把事物割裂开来,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但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想发展史上是有其一定地位的。

战国时期所谓“百家争鸣”,重要的即上述之墨、儒、道、法、阴阳、名六家。其实百家争鸣是指思想流派很多,各派各家间互相批判、辩论,竟相争高,彼此影响。任何一家一派都不是神圣独尊者,都是可以讨论批判的。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也没有不受批判的。在激烈的论争中,认识不断深化,思想火花纷呈,写下了我国思想史上丰富多彩的一页。

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科学文化也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许多成就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战国时代东周世系

姓名与前代君王血缘关系在位时间别称
姬仁周敬王之子前475—前469周元王姬赤
姬介周元王之子前468—前441周定王周贞定王
姬去疾周贞定王长子前441—前441周哀王
姬叔周哀王弟前441—前441周思王
姬嵬周定王之子,思王之弟前440—前426周考王
姬午周考王之子前425—前402周威烈王
姬骄周威烈王之子前401—前376周安王
姬喜周安王之子前375—前369周烈王
姬扁周烈王之弟前368—前321周显王
姬定周显王之子前320—前315周慎靓王
姬延周慎靓王之子前314—前256周赧王

战国时代秦世系表

姓名与前代君主
血缘关系
在位时间别称其他
 秦悼公之子前476—前443秦厉共公 
 秦厉共公之子前442—前429秦躁公 
 秦躁公之弟前428—前425秦怀公 
 秦怀公之孙前424—前415秦灵公自秦共公后十代至
灵公并失名
嬴悼子秦怀公之子前414—前400秦简公 
 秦简公之子前399—前387秦惠公 
嬴出子秦惠公之子前386—前385  
 秦灵公之子前384—前362秦献公 
嬴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前338秦孝公 
嬴驷秦孝公之子前337—前311秦惠文王 
嬴荡秦惠文王之子前310—前306秦武王 
嬴则秦武王之弟前306—前251秦昭襄王又名嬴稷
嬴柱秦昭襄王之子前250秦孝文王十月乙亥即位三日
辛丑卒
嬴子楚秦孝文王之子前249—前247秦庄襄王 
嬴政秦庄襄王之子前246—前221 秦王政即秦始皇帝

战国时代韩世系表

姓名与前代君主
血缘关系
在位时间别称其他
姬启章①韩康子之子前424—前109韩武子 
姬虔韩武子之子前408—前400韩景侯《纪年》《系本》谓名
“处”
姬取韩景侯之子前399—前387韩烈侯 
 韩烈侯之子前386—前377韩文侯 
 韩文侯之子前376—前375韩哀侯 
 韩哀侯之子前374—前363韩懿侯《史记》《索隐》谓名
“若山”
 韩懿侯之子前362—前333韩昭侯《史记》《索隐》谓名
“武”
 韩昭侯之子前332—前312韩宣惠王 
姬仓韩宣惠王之子前311—前296韩襄王 
姬咎韩襄王之子前295—前273韩釐王 
 韩釐王之子前272—前239韩桓惠王 
姬安韩桓惠王之子前238—前230 前230韩王安为秦
俘虏

战国时代魏世系表

姓名与前代君主
血缘关系
在位时间别称其他
姬斯①魏桓子之孙前445—前396魏文侯又名都
姬子击魏文侯之子前395—前370魏武侯 
姬子莹魏武侯之子前369—前319魏惠王据《战国策》年表
姬嗣魏惠王之子前318—前296魏襄王《世本》惠王生襄王
无哀王
姬遬 前295—前277魏昭王《史记》谓昭王为哀
王之子
姬圉魏昭王之子前276—前243魏安
釐王
 
姬增魏安釐王
之子
前242—前228魏景
湣王
 
姬假魏景湣王
之子
前227—前225 秦军虏魏王假

战国时代楚世系表

姓名与前代君主
血缘关系
在位时间别称其他
芈章楚昭王之子前488—前432楚惠王 
芈中楚惠王之子前431—前408楚简王 
芈当楚简王之子前407—前402楚声王 
芈熊疑楚声王之子前401—前381楚悼王 
芈臧楚悼王之子前380—前370楚肃王 
芈熊良夫楚肃王之弟前369—前340楚宣王 
芈熊商楚宣王之子前339—前329楚威王 
芈熊槐楚威王之子前328—前299楚怀王 
芈横楚怀王之子前298—前263楚顷襄王 
芈熊元楚顷襄王之子前262—前238楚考烈王 
芈悍楚考烈王之子前237—前228楚幽王 
芈犹楚幽王之弟前227楚哀王立二月被杀
芈负刍楚幽王之弟前227—前223 秦军破楚虏负刍

战国时代赵世系表

姓名与前代君主
血缘关系
在位时间别称其他
赵毋卹赵简子之子前475—前425赵襄子 
 赵襄子之弟前424赵桓子桓子逐赵浣自立一
年卒
赵浣赵襄子之侄前423—前409赵献侯 
赵籍赵献侯之子前408—前387赵烈侯 
赵章赵烈侯之子前386—前375赵敬侯 
赵种赵敬侯之子前374—前350赵成侯 
赵语赵成侯之子前349—前326赵肃侯 
赵雍赵肃侯之子前325—前299赵武灵王 
赵惠文王赵武灵王之子前298—前266赵惠文王 
赵丹赵惠文王之子前265—前245赵孝成王 
赵偃赵孝成王之子前244—前236赵悼襄王 
赵迁赵悼襄王之子前236—前228赵幽缪王赵王迁为秦军俘虏
赵嘉赵悼襄王之子前227—前222 赵王迁被俘,赵嘉逃
至代自立为王,后亦
为秦军俘虏

战国时代燕世系表

姓名与前代君主
血缘关系
在位时间别称其他
  ? —前455燕孝公《中国历史纪年年
表》谓在位43年
姬载 前454—前439燕成公 
  前438—前415燕文公① 
  前414—前370燕简公 
  前369—前362燕桓公 
  前361—前333燕文公 
 燕文公之子前332—前321燕易王 
姬哙燕易王之子前320—前312  
姬平燕王哙之子前311—前279燕昭王 
 燕昭王之子前278—前272燕惠王 
  前271—前258燕武成王《史记》《索隐》谓为
惠王之子
 燕武成王之子前257—前255燕孝王 
姬喜燕孝王之子前254—前222 秦军攻入辽东虏燕
王喜

战国时代齐世系表①

姓名与前代君主
血缘关系
在位时间别称其他
田悼子 前410—前405  
田和子 前404—前287
—前384
  
田剡 前383—前375齐侯② 
田午 前347—前357齐桓公 
田因齐齐桓公之子前356—前320齐威王 
田辟强齐威王之子前319—前301齐宣王 
田地齐宣王之子前300—前284齐湣王《系本》谓名“遂”
田法章齐湣王之子前283—前265齐襄王 
田建齐襄王之子前264—前221 齐王建于前221年
为秦军俘虏

注①《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谓韩之先祖姬姓,后从封为韩姓,此表用其先祖之姓
注①《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谓:魏之先祖与周同姓。后封于毕,故又姓“毕”,后“从其国名为魏氏”。此处用其先祖姓。
注①燕文公,《史记·三十四·燕召公世家》谓“湣公”;湣公后为釐公。此表未用《史记》之载,而用《中国历史纪年表》之说。
据《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燕易王后与《中国历史纪年表》相符,此表燕易王后依《史记》制。
注①战国时期姜齐虽存,但活动于当时政治舞台上者则是田齐,故本表略去姜齐世系,只录田齐世系。
②《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索隐》谓齐侯为“田侯”。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