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头陀教 |
释义 | 头陀教元代佛教的一个苦行派别。头陀(梵文Dhūta的音译)义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传自天竺,盛于南朝齐、梁。有十二种修行规定,称“头陀行”。如著粪扫衣(用被遗弃的破布缝制的僧服)、常乞食、住阿兰若(远离人家的空闲处)等。元代成为独立的教门,朝廷设诸路头陀教门都提点,各路设头陀教禅录,管理治下头陀禅师。头陀禅师与俗人诉讼,由禅录与地方官员共同裁断。头陀教元代佛教的一个苦行派。头陀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之义。据《十二头陀经》《大乘义章》卷十五载,共有十二种修行规定,称“头陀行”。即著粪扫衣(用被遗弃的破布缝制的僧服);著三衣(三种用不正色布制的袈裟);常乞食,不作余食(一天只吃午饭);一坐食(除午饭外不吃零食);节食量(钵中只受一团饭);住阿兰若(住远离人家的空闲处);㙇间坐(坐坟地);树下坐;露天坐;随地坐(不拘地方坐);常坐不卧。这就是头陀教的衣、食、行的观点和作法。元代头陀教成为独立教门,朝廷设头陀教禅录、管治下头陀禅师。头陀禅师与俗人诉讼,由禅录与地方官员共同裁断。元代末期,闽浙地区农民起义军称“头陀军”。至元十五年(1278)浙东庆元(今浙江宁波)起义军以此为号。至元二十年福建黄华起义也以此为号,军士剪发文身,奉教苦行。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