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天文历算
释义

天文历算 

唐代天文历算比以前有很大进步。有唐一代历法变更了十次,越来越精密。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开元十五年(727)由僧一行(俗名张遂)编写的“大衍历”。大衍历记述了关于节气、朔望、物侯、日视运动、月运动、晷影、漏刻、日蚀、月蚀、行星运动等的推算。这些方面的内容,成为后世历法必须具备的内容。僧一行在日月蚀方面,创造了蚀差计算方法。一行在各地组织对日影长度和北极高度的测量,开创了世界上第一次地球子午线的测量,取得了每隔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差一度,即地球子午线1°的长为123.7公里。(现代测量子午线一度为111.2公里)。一行和梁令瓒与工人合作制造的黄道游仪,能表示月亮轨道的变化和岁差的变化,用它观察二十八宿的距度和去极度,取得了新的进展。唐代徐昂的《宣明历》(807)测得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3度35分,与现代理论数值仅差0.5分左右。郭献(762)在《五纪历》中提出日月交食有周期。经过一个周期后,太阳、地球、月亮又回到原先的相对位置。一个周期出现的日、月蚀又再次相继出现,与美国人纽康在十九世纪提出的358个朔望的纽康周期基本相同,但比纽康早一千多年。

在天文学的推动下,唐代对潮汐和气象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大历年间窦书蒙在《海涛志》中说“潮汐作涛,必得于月”,又说朔望附近出现大潮、上下弦之间出现小潮。他计算的两潮或两汐的间隔时间,与现代计算的时间十分接近。这说明唐人已认识到海潮的涨落与月亮运行密切相关。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