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天命
释义 天命①指天赋予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商、周统治者认为统治权得之于天。殷虚卜辞:“帝(天帝)受我又(佑)。”《大盂鼎》:“丕显文王,受天有(佑)大命。”孔、孟将个人命运归结于“天”,强调顺从“天命”,提出“知天命”(《论语·为政》)、“畏天命”(《论语·季氏》)、“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尽心》)。荀子反对传统的天命观念,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西汉董仲舒用“君权神授”说将传统的天命观念发展成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系统神权理论。唐韩愈、北宋司马光等皆认为天有意志。南宋朱熹提出“气禀”说,认为人之富贵穷通皆先天“气禀”而来,不可更改,是天命观又一表现形式。②天赋予人的本性。《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宋明理学家据此发挥,把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称为天赋予人的本性。③清太祖年号(1616—1626)。凡十一年。
天命中国哲学史范畴。周时关于天命的观点,主要是指上天的命令或任命,与后世指命运、定数意义的天命有歧。如:“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这是天命思想发展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尽人事而待天命。孟子的天命,已非谆谆之诰命,而是具有人力所不可改变的必然趋势的意义。因此,他给天命作了这样的界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天命犹如一种必然性。譬如:“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梁惠王下》)天命相似于不可抗拒的命运。荀子之天,也指命运、时遇而言。“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天论》)他在《天论》中解释说:“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是就时遇而言的。君子重人为而轻天命,小人则轻人为而重天命。荀子还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这在一定意义上反对了命定论。唐代刘禹锡分析批判了宿命论。他认为天地万物之间只有理、数、势,而无所谓命,人们把一种人力所不能及、不能把握的必然性,误当作天或命的支配,其实,“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间焉。一以沉,一以济,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天论》中)。这里“数”指事物的规定性,“势”指事物的必然趋势。在江湖中行船,或沉或济,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当事物发展处于稳定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其规定和必然性,把握其规律,当事物急剧变化时,就不易掌握。但这并非天命,而是理、数、势的作用。这是刘禹锡的独到之见。韩愈照搬儒家天命论而毫无创造性。他把人的贫富贵贱归之于天命:“贤不肖存乎己,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名声之善恶存乎人。存乎己者,吾将勉之,存乎天,存乎人者,吾将任彼而不用吾力焉。”(《与卫中行书》)命之穷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明初,刘基反对天能降祸福于人的天命论,他在解释现实社会中的祸福现象时,提出阴阳交错互胜思想。他说:“气有阴阳,邪正分焉。阴阳交错,邪正互胜,其行无方,其至无常,物之遭之,祸福形焉,非气有心于为之也。”(《诚意伯文集·天说上》)
天命指上帝的旨意和命令。天命的观念起源甚早,古人对自然和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因而归之于上帝的旨意和命令,而统治者则以天命为自己统治之根据。殷代,天命观念甚为流行。《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代统治者继承了殷人的天命观,认为:“天乃大命文王”,“惟助王宅天命”(《尚书·康诰》)。但周人已对天命有怀疑,《诗·大雅·文王》:“天命靡常。”甚至责难天命,《诗·大雅·荡》:“疾威上帝,其命多辟。”春秋以后,先进的思想家已不复信天命。叔兴说:“吉凶由人。”(《左传·僖公十六年》)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但天命的观点后仍长期保留着。
天命指先天自然的禀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唐孔颖达疏:“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礼记正义》)宋以后理学家多发挥《中庸》之义。北宋程颢说:“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言天之付与万物者,谓之天命。”(《遗书》卷十一)南宋朱熹说:“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把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善恶说成是先天自然的禀赋。陈淳认为命一字有二义,有“以理言者”,指主宰之天理;有“以气言者”,指气禀之厚薄与清浊(见《北溪字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