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天人感应
释义 天人感应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观点。先秦已产生。以为天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最高主宰,有意志有感情,君临天下,干预人事。人的活动亦能感动天,使之做出反应。自然灾害和祥瑞是天对人表示谴责和褒奖。《左传·僖公五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孟子认为君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中庸》更认为“至诚”之人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西汉董仲舒吸取阴阳五行、五德终始的理论,将其系统化,成为其封建神学体系的基础。认为皇帝若能虔诚地祭天爱民,实行德政,就能得到天的嘉奖,以河图洛书、凤凰来仪等祥瑞示之。相反,“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即出现雨石、春凋秋荣等灾害,最后改朝换代,变易君主。这种天以灾异、符瑞示人,人以德行感天的观点,是神学目的论之重要内容。
天人感应西汉董仲舒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在《春秋繁露》中提出。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同类相动》)认为“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必仁且知》)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同时人们用某些宗教仪式,也能感动上天,促使它改变原来的安排。
天人感应道教用语。道教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道教认为人身是小宇宙,身外是大宇宙。大宇宙与小宇宙之间息息相关、互相感应。人与天地万物相互依赖而存在,人事与天道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太平经》云:“人皆含怀天气具乃出,头圆,天也;足方,地也;四肢,四时也;五藏,五行也;耳目口鼻,七政三光也。”道教把天道与人事联系在一起。《黄帝阴符经》开篇即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阐述人事的得失会影响天地的运行,天地的正常运行与否又会影响人事。人若动合天机,与天地之运行和谐一致,则天下就会太平。该经指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