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天下为公 |
释义 | 天下为公传说中上古君位的传贤制度。《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孙希旦集解:“天下为公者,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对后来思想家,包括近代孙中山都有一定影响。 天下为公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语见《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东汉郑玄注:“公犹共也。”与“天下为家”相反,以为天下非一姓一家之私物,乃为天下人所共有,故又称“大同”之世。实际是对三代以前尧舜禅让的氏族社会的理想化。《吕氏春秋·贵公》也有类似之说:“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汉儒谷永即以此文答汉成帝之问:“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汉书·谷永传》)汉以后,君主专制主义政体定型,很少再提及这一思想。明清之际,黄宗羲借以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明夷待访录》)。近代康有为以产业之归公而“不许有独人之私业”界定“天下为公”。孙中山则以民权主义释之:“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等的。”(《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参见“大同”。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