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大鸿胪 |
释义 | 大鸿胪官名。九卿之一。秦称典客,西汉景帝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始改为大鸿胪,秩中二千石。掌少数民族君长、诸侯王、列侯的迎送接待,安排朝会、封授、袭爵及夺爵削土之典礼;诸侯王死,则奉诏护理丧事,宣读诔策谥号;百官朝会,掌赞襄引导;兼管京师郡国邸舍及郡国上计吏接待。成帝河平元年(前28),将典属国职掌并入本官,遂又兼管少数民族朝贡使节、侍子。有丞一员,属官有行人(大行)、译官、别火三令丞、郡邸长丞。新莽改为典乐。东汉属官仅置大行令、丞,余皆省。三国因之,魏三品,其属官大行令改为客馆令。西晋三品,职掌略同,属官有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东晋、宋、南齐有事权置兼官,事毕即省,掌赞导拜授诸王。后改为鸿胪卿。 大鸿胪汉时掌管礼宾事务之官。秦时为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大鸿胪。新莽改为典乐,东汉时复称大鸿胪。汉时凡诸侯王和各少数族的君长,以及外国君主或使臣,都被视为皇帝的宾客,所以和诸侯王、少数族君长、外国君主或使臣有关的事务多由大鸿胪掌管。如诸侯王受封或其子息嗣位,以及他们因有罪而夺爵、削地,都由大鸿胪经手处置。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大鸿胪典掌礼仪;诸侯王死亡,大鸿胪遣使吊唁,并草制诔策和谥号。臣属于汉的少数族君长,在接受汉的封号或朝见皇帝时,以及外国使臣来贡献等,属于礼仪方面的事务,都由大鸿胪承办。郡国派属吏到京师上计,大鸿胪要为他们安排馆舍。大鸿胪秩为中二千石,有丞。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武帝时改行人为大行。又设郡邸长、丞,主管各郡在京的邸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