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大将军 |
释义 | 大将军①官名。(1)高级军事统帅。战国、秦、汉皆置,非常设,遇有战事,临时委任统兵,事毕即罢。东汉初多冠以骠骑、建威等名号。西魏、北周置为府兵专职统帅,凡十二人,各领一军,分隶六柱国大将军,下统开府、仪同诸将军。隋唐沿行府兵制,置为诸卫府长官官号,隋有十二卫,唐有十六卫,各设大将军,分统府兵,各置府僚,正三品,各冠以卫府之名。唐贞元二年(786),诸卫增设上将军为长官,遂降为次官。唐代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诸禁卫军亦置,员额、品秩并同十六卫,然无实权,须加知军事衔方得掌兵。辽代诸部族、州、国亦置,各统所部军队之政令,下辖上将军、将军、小将军等官。明清有大将军及征虏、抚远等名号大将军,皆为临时委派领军的高级统帅,还师即缴还印信,所领军队各归原建制。(2)高级军政官员。西汉武帝以后,大将军常冠大司马之号,秩万石,领尚书事,执掌朝政,成为中朝官最高领袖,优宠、权力常在外朝丞相之上。非将帅之文臣亦得居其职,多由皇帝宠信的贵戚担任。新莽地皇元年(20)曾作为官号授诸州牧。东汉复置一员,秩万石,不冠大司马,成为独立官职,多授予贵戚,常兼录尚书事,且开府置僚属,与太傅、太尉等共同主持政务。后成为外朝职官,权任稍减。魏多以之屯驻长安以备蜀,官居一品;蜀为最高军事长官;吴位上大将军下。西晋为八公之一,位居三师、大司马下,三公上,开府置僚属。仍为朝中大臣,或加授重要地方长官。东晋、十六国颇重其任,常专擅军政事务。南朝不常授,或以为赠官。(3)名誉职衔。魏、晋、南北朝有诸名号大将军,作为加授给大臣、重要州郡长官的戎号。凡加戎号者,可开军府。北周置勋官十一等,以酬军功,后亦兼施朝臣,大将军居第四等,正九命。此外又有柱国大将军(第二等)、上大将军(第三等)、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第五等)等等。隋初因之,炀帝废。唐、宋以骠骑、辅国、镇军、冠军、怀化、归德等加之大将军,为从一品至从三品武散官。唐代府兵制消亡后,十六卫将军成为优崇武官的虚衔。辽代袭唐制。宋因之,置为环卫官,正四品,无定员、无职掌,以宗室、闲散武官为之,亦作为武官赠典。金元以昭武、昭毅、昭勇、安远、定远、怀远等名号大将军为武散官,金自正四品至从四品,元自正三品至从三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置为阶官,正一品,以正都统有积劳者充之。(4)军阶名。清末新陆军最高官阶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订新陆军官员等级,分三等九级。宣统元年(1909),比照文官品级修订,于上等第一级正都统上增大将军、将军一级。阶正一品。正都统积有勋劳者赐封。②兵器名。明代铸佛郎机炮,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腹大颈长,利水战,号“大将军”。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