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圣人
释义 圣人中国古代指才智道德至高者。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因不同学派价值标准之异而内涵有别。儒家以“人伦”道德至极者为“圣人”。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历史人物为圣人形象。孔子追求以“仁”为核心,仁、知、勇统一的理想人格,认为“圣人”比君子、仁人的道德境界更高。后世儒家推崇孔子,并以“仁且智”为“圣人”的道德内涵。孟子指出:“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但又将“圣”和“神”联用,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离娄上》)东汉赵岐注:“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为圣人;有圣知之明,真道不可得知,是为神人。”汉儒言“圣”一般都以此为据。王充提出“圣者不神,神者不圣”的命题,强调“贤圣者,道德智能之号”(《论衡·实知》),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墨家以“兼爱”为标准,认为尧、舜、汤、文、武诸王之所以“名之曰圣人”,以其“兼爱天下也”。道家反对儒墨,主张“绝圣弃智”,但有自己的“圣人”观。老子以法“道”之“无为”为圣人。“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庄子以超世脱俗、“忘我”“无己”而获得“逍遥”为圣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得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魏晋时郭象注《庄子》,则以儒道合一的观念解之,称:“圣人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逍遥游》注)古人还常以“圣王”并举,认为“神圣者王”。荀子说:“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荀子·正论》)以为唯有“圣人”才能为帝王。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