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国家主义派
释义

国家主义派 

国家主义是一种以抽象的国家概念来掩盖国家阶级本质的资产阶级思潮,最初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种表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家主义以仇恨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为特点,成为极端反动的思潮。中国的国家主义派是由曾琦、李璜、陈启天、左舜生等一小撮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组成的。当时他们主要集中在欧洲:曾琦、李璜等在法国,左舜生等在德国,陈启天等在英国1923年12月曾琦、李璜等在法国巴黎组成中国青年党,是这个反动派别形成的标志。由于这个派别对外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出现,鼓吹国家主义,反对共产主义,被人们称为“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在中国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制造分裂,遭到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的坚决反对。1924年秋,曾琦、李璜等陆续回国,他们在国内积极活动,出版《醒狮》周报,作为反革命喉舌,故又称其为《醒狮派》。1925年底,这个反动组织有较大的发展,他们勾结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张宗昌等猖狂地进行反共反人民活动。当时广东国民政府改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他们便在上海、南京等地召开拥护五色旗(北京军阀政府用的旗)大会,在北京举行反赤大会。1926年初,《醒狮》发表大量反共文章。他们所谓的国家主义,是挂着国家高于一切的招牌,宣扬“全民革命”,借以反对共产党,反对阶级斗争,反对社会主义的苏联。1926年北伐军占领长江流域后,国家主义派在南方不能立足,许多小团体纷纷瓦解,少数骨干分子钻进反动阵营,和帝国主义、军阀融为一体。1929年国家主义派在沈阳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公开党名为中国青年党,以后一直投靠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共反人民活动。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青年党主要成员陈启天、余家菊等逃往台湾。
国家主义派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政治和哲学派别。因其标榜“国家主义”,故名。又因创办《醒狮》周报,亦称“醒狮派”。形成于1923—1924年间,代表人物有曾琦、李璜、左舜生、余家菊等。国家主义原本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的一种政治思潮,主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1923年11月间,曾琦、李璜等在法国成立“中国青年党”,1924年秋,返国与左舜生、余家菊等结合,改建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理论上推崇德国费希特的国家主义,以为“现在正当内乱和外患交迫的时候,欲救中国自然是要实行国家主义”(余家菊《国家主义释疑》)。政治上,以为中国经济落后,否认中国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否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标榜“国民依赖自力以图谋国家的独立与统一”,反对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所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哲学上宣称:“国家主义主张物心并重,共产主义主张唯物史观——国家主义者以为社会构成的要素有两大种:一是物质要素,二是心理要素。这两种要素在社会生活上是同时并在,斤量相称的。”(陈启天《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分歧点》)认为:“一个社会之所以存在,全靠心理和生理的契合关系而生互助、利他种种行为,以为社会的枢纽。”(李璜《释国家主义》)在文化观上,以发扬传统伦理道德为己任,“国家主义乃嫉视一切所有不以国家的旧信仰为根本的学说”,对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样的“传统精神,必须存而勿失”(曾琦:《五四运动与国家主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