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四大 |
释义 | 四大梵文Caturmahābhūta的意译。佛教名词。地、水、火、风之合称。构成色法的基本原素。据《俱舍论》卷一:“四大”分假、实二种。“实四大”,亦称“四界”或“四大界”,指坚、湿、暖、动四种属性。性坚者为地,能支持万物;性湿者为水,能收摄万物;性暖者为火,能成熟万物;性动者为风,能生长万物。此四者能造作一切“色法”,故又称“能造四大”。“假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存在。地以性坚得名,水以性湿得名,火以性暖得名,风以性动得名。此四者为“实四大”所造,故又称“所造四大”。旨在说明一切“色法”虽由“四大”合成,但“四大”并非客观存在之物质。故谓“四大皆空”,人生无常,万物不实。 四大春秋老子用语。指道、天、地、人。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宇宙间至大无限的存在,故称。《老子·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其中“道”最根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上)。 四大梵文Caturmahābhūta的意译,亦称“四界”。全称“四大种”,“大种”为梵文Mahābhuta的意译。佛教用语。指构成一切色法(相当于物质现象)的四种基本原素。即地、水、火、风,以其能造作一切“色法”,称“四大种”、“能造四大”;被造作之诸色法,称“四大所造”。据《俱舍论》卷一,四大之作用分别为持(保持)、摄(摄集)、熟(成熟)、长(生长);其属性分别为坚、湿、煖、动。世界万物和人之身体,均由四大组成。佛教以此说明人身无常、不实、受苦。后世并有“四大皆空”之说,以形容一切客观事物的虚幻。《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圆觉经》:“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