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馬連良 |
释义 | 馬連良1901——1966字温如,號古曆軒主,别署扶風館主,北京人,1901年 (清光绪二十七年) 生。自幼喜愛戲劇,信奉回教。1909年入北京喜連成社 (1912年改名富連成社) 科班二科,故名從“連”字,改名連良; 從該社武戲教授茹萊卿學武生。1913年登臺演出,初爲配角,嗣改從教授蔡榮桂、萧長華等學老生。倒嗓後,潛心於做白。1917年3月满科。同年11月,拜孫菊仙爲師,並参加尚小雲、朱琴心等人之班社演出。1927年在自组之班社中任主角。1930年组扶風社,別署扶風馆主,經常在北平、天津、上海演出。1934年在上海華樂戲院演《一捧雪帶團圆》、《楚官穢史》。1935年在吉祥戲院演《羊角哀》。1934年在華樂戲院演全部《胭脂褶》。1938年4月,在新新戲院演出 《串龍珠》。1939年1月,在新新戲院演《春秋筆》; 11月演出《臨潼山》。抗戰勝利後,嘗至香港演出,後流寓香港,在港時拍有彩色京戲影片《借東風》、《打漁殺家》,並與焦鴻英同臺演出。 與譚富英、 楊寶森、 奚嘯白並稱京劇四大須生。1950年離港回北京,組成馬連良戲團。1952年10月,在北京舉行第一届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一等獎。1955年與裘盛戎、譚富英、張君秋等組成北京京戲團,任團長。1958年拍攝彩色戲曲片《借東風》; 同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委員。還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分會籌備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市分會副主席、理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常務委員,北京市回民協會理事,北京市戲曲學校校長。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62年排演新編歷史劇《趙氏孤兒》,其後又主演《海瑞罷官》等新劇。1964年與張君秋等隨北京京劇團赴香港演出團,至香港,演出《趙氏孤兒》、《秦香蓮》、《四進士》、《淮河營》。1964年參加演出京劇現代戲《杜鵑山》、《年年有餘》。1966年12月16日病逝。終年65歲。出版有《馬連良演出劇本選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