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吴国同海外诸国的往来 |
释义 | 吴国同海外诸国的往来吴国造船业的发达和沿海航行事业的兴旺,又促进了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往来。吴国依仗有载重万斛的航海大船和强大的船队,把自西汉以来的海上与外国的联系推上一个新阶段。 据《南史》卷78《海南诸国传序》说:“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通焉,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朱应与康泰经过和听到的“百数十国”显然不是确切的数字,但也反映了吴国的交通已远远超过前代。 在孙权黄武五年(226),吴大将吕岱曾遣朱应、康泰出使海外。经历了扶南(今柬埔寨)、林邑(又称占城,今越南中部)等国和南洋群岛诸地。在赤乌六年(243),“扶南王范族(当为旃),遣使献乐人及方物”(《册府元龟》卷968《外臣部》)孙吴和扶南的往来相当频繁。当时扶南和林邑所产的吉欠、金属、瑇瑁、贝齿、翡翠、象牙、沉木香等经常传入中国,中国的文物也经常传到他们那里。 孙吴和天竺(印度)也有友好来往。扶南王范旃,曾派亲人苏物出使天竺,天竺王即派陈宋等二人,以月支马四匹回赠范旃。此时,康泰等人正在扶南,见到了天竺的使臣陈宗,他们向陈宗“具问天竺土俗”(《梁书》卷54,《中天竺国传》),使中国与印度之间增进了彼此了解,又据《高僧传》、《广弘明集》等书记载,孙权时,有康僧会者,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而移居吴国交趾。后来,康僧会由交趾到建业,孙权替他建造了建初寺,让他在寺中译经传教。 大秦(罗马帝国)和吴国,也有往来。据《南史》、《梁书》等记载,大秦商人做买卖,“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在孙权黄武五年(226),大秦商人秦论,从南海来到交趾,太守吴邈又引荐他在建业见到孙权,“权问论方土风俗,论具以事对。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短人,论见之曰:‘大秦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南史》)。刘咸死于途中,未到大秦。另据《太平御览·舟部》引《吴时外国传》说:“从加那调州,乘大海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秦,大秦国也”。看来,吴国与大秦确有往来。 孙权嘉禾年间,曾再次和高丽通使往来。《三国志·孙权传》引《吴书》说,吴使者秦旦、张群、杜德、黄疆等往高丽,虽遭公孙渊阻挠,终于到达高丽。高丽王宫又派使者二十五人送秦旦等还吴,并送来貂皮千张,鹖鸡皮十具。转年,孙权又派谢宏等出使高丽,送去孙权诏书和赐物,高丽王亦送马数百匹,因为谢宏所乘船小,载马八十匹回到吴国。 此外,据康泰《扶南土俗》记载,孙权还与蒲罗中国、马五洲、鸟文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来往。 当时,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朱应著《扶南异物志》、康秦著《外国传》,都是研究中国与南海诸国初期经济文化交流的宝贵材料。可惜原书已佚。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