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吴兢
释义 吴兢(670—749)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少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则天时,入史馆,修国史。神龙中,为右补阙,预撰《则天实录》。神龙三年(707),太子李重俊反,被杀。中宗听诬奏,疑相王李旦(睿宗)同谋,他上疏辩诬。转起居郎。开元初,上疏倡直谏之风。拜谏议大夫兼修国史,时言政治得失。修史近三十年,叙事简要,据事直书,不受情商,不惧干预,时称今之董狐。著《国史》六十五卷,《齐史》、《梁史》、《周史》各十卷,《陈史》五卷,《隋史》二十卷,《唐书》一百卷,《唐春秋》三十卷等多种书,皆佚。家富藏书,编《吴氏西斋书目》一卷以记之。今存《贞观政要》十卷,《全唐文》存文十四篇,《全唐诗》存诗二首。
吴兢(670—749)唐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武则天执政时,因博通经史、才堪论撰,被朝臣魏元忠、朱敬则等人荐举入仕,拜右拾遗内供奉,“诏直史馆,修国史”。中宗时,任右补阙、起居郎、水部郎中等职。玄宗时,任谏议大夫、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等职,并继续参与国史修撰。居官多忠谏,修史有古良史之风,主张写史叙事简要,秉笔直书以取信于后人。曾与同时代史家刘知幾等共撰《武后实录》,直笔无讳,被时人誉为当世董狐。任职史事期间,曾私撰《唐书》、《唐春秋》、《贞观政要》等多种史籍。其中,《贞观政要》一书颇负盛名,是现存研究唐初历史的珍贵文献史料。
吴兢(670—749)唐史学家、散文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诏授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中宗神龙中,改右补阙。参与撰修《武后实录》,书成,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开元三年(715),拜谏议大夫,仍修史。后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尉少卿、太子左庶子。开元十七年(729),贬荆州司马。后累迁洪州、舒州刺史。天宝初年,入朝为恒王傅。一生任职史官,著述宏富,时誉“良史”。撰有《贞观政要》、《乐府古题要解》。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另撰有多种史书。《全唐诗》存其诗二首,《全唐文》存其文十四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〇二、《新唐书》卷一三二。

吴兢  670—749

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少有知。贯通经史、为人方直,落落寡和。魏元忠、朱敬则荐兢有才,诏兢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神龙中改右补阙。中宗欲废太子相王而立韦后父为帝,兢叩首恳谏,相王乃得免祸。累迁起居郎。玄宗即位,处理朝政果断而不精细,群臣畏伏,兢上疏谏帝广开言路。开元十三年(725)玄宗封禅泰山,沿途射猎为乐,兢谏帝停止游猎,玄宗从之。张说罢相修国史,诏兢参与其事,进封兢长垣县男。天宝初年,兢入为恒王傅。卒年八十。

兢居史职近三十年,号称“良史”,著史书甚多。所撰《贞观要政》流传甚广。今传《旧唐书》之前一部分即录兢所撰写的《唐史》多篇。与刘知几等合撰之《武后实录》乃据实而录,其中记叙张昌宗诱使张说诬证魏元忠事,直言不讳,张说拜相后曾多次求兢删改,兢终不改,以此世称兢“今董狐”。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