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陶行知
释义

陶行知1891—1946

安徽歙县人
著名教育家。1920年在北京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任总干事,大力开展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任校长。1938年,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次年到四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委。后又和李公朴等创办社会大学,任校长。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行知教育论文选集》等。
原名:文𣿰、知行
乳名:和尚
笔名:碔、不除庭草斋夫、斋夫、何日平、何如、行知

陶行知1891—1946

现代教育家。原名文濬,安徽歙县人。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学习,1914年留学美国,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曾师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7年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后任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1923年同晏阳初等发起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编写《平民千字课本》。1926年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称晓庄师范学校),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治心”。还提倡“小先生制”,以开展民众教育,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生活。1931至1932年,在上海创办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山海工学团。“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上海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在实际斗争中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1938年生活教育社成立,被选为理事长。1939年参加国民参政会,并自筹经费于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又创办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被誉为“人民教育家”。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委。1946年7月在上海病逝。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书信》、《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中国大众教育问题》、《行知诗歌集》等。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纪念集(附陶行知先生大事年表) 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1946年版
688页
行知纪念册陶 冶大连大众书店1947年6月版113页
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白 韬上海光华书店1948年版164页,三联书店
1949年12月版164页、1954年4月影
印本16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11月版134页
大众教育家与大众诗人
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与人民诗人
伟大的陶行知
鲁迅和陶行知的轶事
方与严
麦 青
方与严
麦 青
何公超
教育书店1949年版182页
三联书店1949年版73页
教育书店1950年版111页
三联书店1950年6月版
上海光芒出版社1951年版45页

陶行知先生与晓庄师范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专辑
南京晓庄师范编
仲兰邨 晋启生
陶行知研究室1980年3月版45页
重庆师范学院科研所1981年9月版84页
华中师范学院高教会编印1981年10月版
118页
陶行知纪念文集
陶行知年谱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263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148页
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戴伯韬
安徽省陶行知教育
思想研究会
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版134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版100页
育彼英才——陶行知和育才学校在重庆 重庆出版社1984年9月版358页
纪念陶行知江苏省陶行知教育
思想研究会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版369页
陶行知一生安徽省陶行知教育
思想研究会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版394页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
陶行知和儿童文学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基金会成立大会纪念文集
朱泽甫
徐大文 刘大康
李楚材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2月版543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版56页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6月版288页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版50页
陶行知的学说徐特立解放日报1946年8月12日,徐特立文集
第344页
陶行知二三事
从创办“育才”看陶行知教育思想——纪念育才
学校建校四十周年
国 路
吕长春
文汇报1956年10月27日
文汇报1979年7月22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民主战士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传略
章新建
张达扬
南京晓师陶行知研
究室
安徽日报1981年1月29日
成都日报1981年10月17日
新华日报1981年10月17日
陶行知先生的童少年时代
珍贵的友谊——记周恩来同志与陶行知先生
纪念陶行知先生
徐 扬
鲍义来
段力佩
安徽日报1981年10月17日
安徽日报1981年10月17日
文汇报1981年10月18日
陶行知先生对我的鼓励和帮助——纪念陶行知
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高士其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8日
陶行知与新安旅行团——纪念陶行知九十诞
韩 枫新华日报1981年10月18日
纪念陶行知同志大力普及人民教育
回忆父亲陶行知
纪念陶行知先生九十诞辰大会开会词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思想略评
陶行知生年质疑
陶行知生于一八九二年的又一佐证
“造就科学的孩子”——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
知生平记实之一
胡愈之
陶晓光
邓颖超
冯素陶
杨又全
夏德清
夏德清
周 毅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81年10月19日
光明日报1981年10月19日
光明日报1981年10月19日
山西日报1981年10月23日
安徽日报1981年10月29日
长江日报1982年3月12日
长江日报1982年3月18日
广州日报1983年10月18日
正确评价陶行知教育思想刘季平光明日报1983年11月18日,行知研究
1983年9期
肝胆相照——记陶行知先生营救共产党员的故
育 生光明日报1984年3月17日
陶行知和大众诗
他是一位“真人”——忆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在上海
祭陶行知先生
痛悼陶行知先生
怀悼爸爸
炼 虹
周 毅
李楚材
郭沫若
华 岗
陶晓光
羊城晚报1984年10月18日
羊城晚报1985年3月28日
上海政协报1985年10月18日
群众1946年12卷1期
群众1946年12卷1期
群众1946年12卷2期

陶行知思想路线陈家康群众文摘1946年3期,民主1946年1卷
42期
工人教育的至圣先师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我对陶行知先生及其生活教育的认识
刘宁一
思 雪
张鋉坚
董纯才
群众1946年13卷2期
新教育杂志1947年1卷2期
社会教育年刊1948年4、5期
人民教育1951年3卷6期,新华月报
1952年1期
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关于陶行知先生
试谈陶行知先生的评价问题
陶行知先生二三事
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大事年表
陶行知的教育事业
陶行知的教育事业与教育思想
对陶行知先生评价问题的一些意见
陶行知与晓庄学校
邓初民
邓初民
张宗麟
乐 喜
严 钝
白 韬
方与严
王 琳
方与严
望 之
程本海
安徽史学通讯1957年2期
新建设1957年7期
人民教育1957年7期
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1期
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1期
学术月刊1958年1期
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3期
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3期
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3期
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5期
*中外杂志1977年21卷6期
陶行知的一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我所认识的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二三事
难忘的“陶老夫子”
陶行知先生传略
忆陶行知先生二三事
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与晓庄师范
不可磨灭的一页——记陶行知和晓庄剧社
如是我闻陶行知(1—2)
陶行知教育活动片断
郑学稼
舒 文
陆 诒
夏志成
郭以实
夏志成
陈鹤琴
晓 庆
陈士奇
洪 桥
白受采
*自由谈1978年29卷10期
内蒙古教育1979年6期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2期
群众论丛1980年3期
人物1980年4期
江苏教育(中学版)1980年5期
百科知识1980年6期
百科知识1980年6期
群众1980年9期
江苏戏剧1980年12期
江苏教育(小学版)1981年1、7期
历史档案1981年2期
追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张劲夫江淮论坛1981年2期,党史通讯1985年
12期
陶行知故乡调查纪实
陶行知与湘湖师范
姚新吾 鲍义来江淮论坛1981年3期
浙江教育(小学版)1981年3期
忆行知师在南京高师时的几件事
略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回忆陶行知先生——纪念陶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章柳泉
陈育辛
仲兰邨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3期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3期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4期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终身教育”思想
的先驱
夏德清 周南照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4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传略——陶行知先生九十诞
辰纪念
张文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5期
陶行知传略张文郁晋阳学刊1981年5期,中国现代杜会科学
家传略第2辑第318页
和陶行知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里——纪念陶行知
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操震球江淮论坛1981年6期
陶行知先生的后十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与胡適逸闻
陶行知先生于我
陶行知在反动派的迫害中致死
陶行知著作及其研究参考书目
陶行知著作及其研究参考书目补编
陶行知的功绩是不朽的
辛国俊
罗 韬
刘心林
张一之
许涤新
戴自俺
万 云等
陈士奇
江苏教育(中学版)1981年7期
浙江教育(小学版)1981年7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7、8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7、8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7、8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7、8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1年7、8期
人民教育1981年9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我所知道的
陶行知先生
魏东明人民教育1981年9期
陶行知不同于杜威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纪念陶行知诞辰九十周年
黄贵祥
张文郁
周德昌
教育研究1981年9期
上海教育1981年10期
广东教育1981年10期
陶行知的教育学说
陶行知的人民教育思想和实践
关于评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几个问题
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评价
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
陶行知先生“深入蒙古教育之乡”
中国农村幼教事业的开拓者——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在风凰山
陶行知周游“二十八国”质疑
陶行知在南京高师等校社的任职情况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关心徽杭公路建设
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陶行知
陶行知和李小缘
陶行知小传
史臣铨
孙传华 徐缦华
陈隆高
金立人等
陈本铭
张再为
刘 硕
唐 淑
黎庶之
夏德清
李柞明
仲兰邨 晋启生
杨 辛
黄景钧
李永泰
陕西教育1981年10期
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1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期
教工月刊1982年1期
福建师大学报1982年1期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2年1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1期
南京师院学报1982年1期
人物1982年2期
克山师专学报1982年2期
历史档案1982年2期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3期
安徽史志通讯1982年3期
中国建设1982年3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2年3、4期
文物天地1982年6期
我的父亲陶行知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遗产——纪念陶行知先生逝
世三十六周年
陶晓光
戴自俺
文物天地1982年6期
幼儿教育1982年7期
田汉与陶行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试论陶行知的人才学思想
陶行知和重庆社会大学
严 肃
王汉材
孙传华
夏德清
龙门阵1983年1辑
常德师专学报1983年2期
人才研究通讯1983年2期
成人教育1983年2期,过去的学校(回忆
录)第465页
陶行知生年考
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若干问题刍议
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
周洪宇
王士芬
龚思雪
历史研究1983年2期
黄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3期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3期
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传略
陶行知生年新证和兄妹问题略考
关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年问题
陶行知与马克思主义
陶行知二三事
陶行知在安徽的普及教育活动
平民教育运动中的陶行知
陶行知二十六国行——爱国主义的凯歌
王士芬
晨 光整理
周洪宇
周洪宇
周洪宇
周洪宇
吴一德
刘 琪
杨明远
教育科研通讯1983年4期
教育与进修1983年4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3年4期
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5期
历史知识1983年5期
武汉春秋1983年6期
社联通讯(安徽)1983年8期
行知研究(安徽)1983年8期
行知研究(安徽)1983年9期,上海文史资
料选辑第45辑第84页
关于《陶行知年表》的几封重要来信 行知研究(安徽)1983年9期
陶行知青少年时期种种
百年来的两位大教育家——纪念陈鹤琴先生和
陶行知先生的战斗友谊
李楚材
聂德清
行知研究(安徽)1983年9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3年9期
伟大的教育家 慈爱的好父亲——陶行知先生
家庭教育纪实
黄景钧父母必读1983年10期
陶行知的乡村幼儿教育思想
陶行知传略
陶行知先生与工农教育
戴自俺
曹先捷
瞿 坚
幼教通讯1983年10期
时代的报告1983年10期
成人教育1984年1、2期

陶行知哲学思想的探讨
陶行知先生逝世所在的寓所
陶行知创办的重庆社会大学
同列于黑名单的人——谈郭沫若与陶行知的战
斗友谊
杨学敏
王大象
周洪宇
耀 中
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3期
历史知识1984年3期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期
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周志俊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4期,安徽体育史料
1985年1期
中印友谊 一代风范——陶行知与甘地·泰戈
周洪宇外国史知识1984年8期
陶行知坚持原则拒权贵
徐特立和陶行知
试论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忆陶行知在育才
陶行知与农村教育改革
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背景
于细微处见精神——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逸事
陶行知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者
陶行知在国外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的片断回忆
周晓平
李 榷
何国华
陆 诒
柳之榘
王 琳
汤翠英 曹珠凤
林培玲
陆 璀
人民教育1984年9期
行知研究(安徽)1984年10期
行知研究(安徽)1984年10期
群言1985年1期
行知研究(安徽)1985年1期
行知研究(安徽)1985年1期
南京史志1985年2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
行知研究(安徽)1985年2期,全国文史资
料选辑第89辑第63页
回忆父亲杨杰与陶行知先生的深厚友谊
陶行知美育思想探讨
陶行知先生与新安小学和新安旅行团
陶行知与“书呆子莫来馆”
试论陶行知的美育思想
忆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生平事略
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
陶行知
杨岫岚
王朝贵
刘开友
柳 明
周志俊 魏名国
周镜泉
萧 三
李楚材
跑迅捷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行知研究(安徽)1985年2期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3期
淮阴师专学报1985年3期
图书馆杂志1985年4期
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4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5年6期
教工月刊1985年11期
人物与纪念第234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第93页
中外著名教育家小传第130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10分册第78页
陶行知宗志文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4辑第
110页,民国人物传第1卷第342页
陶行知(1891—1946)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39页
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
新闻界名人介绍: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1891—1946)
陈 侠
凡 喆 一 芬
张敏孝
罗炳之
李立明
富 能
史 佳
雷克啸
徐仲林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367页
中国古今教育家第168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84页
中国近代教育家第189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395页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湖南)第1卷第244页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407页
中国著名教育家第174页
中国教育家传略第347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69页
四川省博物馆革命文物资料选辑
(1919—1949)第325页
对陶行知的片断回忆
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的回忆
记晓庄学校——兼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我所知道的陶行知先生
追求真理的真人——怀念我的父亲陶行知
回忆陶行知先生
吴树琴
秦贤次
吴 晗
王 琳
张劲夫
陶晓光
张 健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131页
*民国人物小传第2册第172页
史事与人物第69页
过去的学校(回忆录)第415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第164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第175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第179页

临危不惧生命不息——怀念陶行知先生在上
海的最后几个月
张文郁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2辑第187页
在陶行知先生追悼会上的致词
高大的身影——纪念陶行知先生
陆定一
高 缨
延安文萃(下)第1130页
红旗飘飘(27)第141页,作家的童年第11
册第172页
陶行知(1893—1946)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
对陶行知二三理解
陶行知先生在南京燕子矶小学——筹办晓庄试
验乡村师范的前夕
周邦道
刘 葆
编纂组
胡 风
毛遂之
*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第140页
*现代中国人物志第350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5册第309页
胡风评论集(下)第169页
南京史料选辑第1辑第109页
由一张照片所想到的——陶行知、冯玉祥及“联
村自卫团”
邵仲香南京史料选辑第1辑第115页
陶行知
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
莫 洛
萧 三
陨落的星辰第122页
萧三文集第153页
新安人物志第166页
陶行知先生嘉言懿行拾遗
我所知道的陶行知先生
陶 城
张国良
歙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15页
歙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1页

陶行知

革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上、下)
陶行知评传:政治抒情诗人的一生
生活教育社编
(日)斋藤秋男 杨
畅译
新北京出版社1950年版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82页
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483页
一品大百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上海陶行知纪念馆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40页
陶行知贾培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232页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在国外
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评价
陶行知教育思想浅识
改造《申报》的“总工程师”陶行知
最后一百天——纪念陶行知逝世四十周年
研究陶行知、学习陶行知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
陶行知与中华职业教育社
袁振国 张 癸编
周洪宇编
余子侠
陆雍裕
张文郁
杨应彬
马荫良
马飞海
苏毅然
张劲夫
吕景星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392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516页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437页
文汇报1956年11月16日
文汇报1956年11月21日
南方日报1986年6月9日
上海政协报1986年7月18日
文汇报1986年7月24日
大众日报1987年7月13日
文汇报1991年10月8日
人民政协报1986年7月22日,教育与职
业1986年4期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浅析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本质区别
从实用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论陶行知教育
思想的发展
张文郁
陈汉才
邵祖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1期
华南师范学报1981年4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1期
试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试论陶行知与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联系与区别
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再探
试论陶行知的人才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人才学思想
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思想与实践
祭陶行知先生
忆陶行知在育才
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国陶行知基金会成立
大会上的讲话
李定开
董宝良
史保生
梁忠义
夏德清
孙传华
夏德清
张文郁
满力涛
陆 诒
胡乔木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华中师范学报1982年6期
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6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1期
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5期
学术研究1983年5期
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4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期
行知研究(安徽)1985年4期
行知研究(安徽)1985年4期
党史通讯1985年12期
追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论陶行知
陶行知的教育社会学思想评述
陶行知与武训
一位光荣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兼论陶行知的
政治思想及发展
张劲夫
高时良
韩钟文等
俞润生
吴一德
党史通讯1985年12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1期
上饶师专学报1986年1期
齐鲁学刊1986年1期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1期
论陶行知提倡“新武训精神”的积极意义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文化巨子南征的第一人——陶行知在粤、港的
教育活动
李炳均
刘雨灵
何国华
民国档案1986年2期
鞍山师专学报1986年2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2期
安徽省暨合肥市纪念陶行知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行知研究1986年3期

大会:王光宇同志、王原宏同志和陆庭植同
志的讲话
  
简论陶行知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试论陶行知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及其生活教育理
俞克斌
郭 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
陶行知为什么自称新武训
陶行知早期教育思想论略
作为教育改革家的陶行知与杜威比较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中国特色
陶行知与周恩来的最后一面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初探
在上海纪念陶行知诞辰九十五周年大会上:阎
明复同志的讲话
刘 光
周德昌
袁锐锷
聂祖芬
董宝良
王亭亭
吴奕宽
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3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行知研究1986年4期
行知研究1986年4期
档案与历史1986年4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行知研究1986年4期
在上海纪念陶行知诞辰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江
泽民同志的讲话
 行知研究1986年4期
在上海纪念陶行知诞辰九十五周年大会上:谈
家桢同志的讲话
 行知研究1986年4期
在上海纪念陶行知诞辰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杨
海波同志的讲话
 行知研究1986年4期
在上海纪念陶行知诞辰九十五周年大会上:张
劲夫同志的讲话
 行知研究1986年4期
陶行知的艺术教育观与实践
略谈陶行知先生对我国教学论的重大贡献——
纪念陶行知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梵 洲
陈 侠
美术教育1986年6期
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7期
民主战士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习陶行知
革命的、战斗的一生
陆 诒
戴自俺
杭 苇
群言1986年7期
群言1986年9期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6年10期
陶行知先生与《申报》的革新
陶行知与中国共产党
马荫良
张 癸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6年10期
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6年10期,行知研
究1987年1期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抗战教育理论及其实践
陶行知一九三六年广西之行
周起岳
李定开
克山师专学报1987年1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
行知研究1987年1期
论陶行知的师德
论陶行知思想转变的三个阶段
魏名国等
胡晓风
安徽师大学报1987年2期
行知研究1987年2期,四川教育学报1987
年3期
随陶行知先生出访二十八国追记
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
陶行知和儿童教育
陶行知——教师的楷模
陶行知文艺创作与文艺思想述评
民族解放与大众解放的先驱——陶行知
陆 璀
姚新吾
聂大朋
毛 逸
杨克贵
楼化蓬等
文教资料1987年2期
行知研究1987年2期
行知研究1987年2期
政治课教学1987年2期
安徽师大学报1987年2期
行知研究1987年3期
陶行知、梁启超、张学良与南开学校
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初探
陶行知先生在抗日战争前后的伟大贡献
评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试论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浅说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夏 嘉 应 之
章锡麟
陆维特
周守珍
孙德玉
周相权
何晓夏
胡国枢
鲍兆宁
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3期
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3期
行知研究1987年3期
荆州师专学报1987年4期
教育科学1987年4期
行知研究1987年4期
行知研究1987年4期
浙江学刊1987年6期
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6期

陶行知教学法理论探讨
陶行知——杰出的儿歌诗人
陶行知德育思想试析
陶行知和他的教育学说
陶行知的道德品质
简论陶行知的爱
陶行知的中西文化观
陶行知三顾太原——兼述对山西教育事业的影
郗伯侯
叶君健
张风山等
路延捷
苏雪卿
孙志学
张 癸
石 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6期
群言1987年8期
教育研究1987年10期
山东教育1987年11期
徽州师专学报1988年1期
行知研究1988年1期
行知研究1988年1期
行知研究1988年1期
陶行知学校体育思想初探
陶行知与群众文化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特点
作为党外布尔什维克的陶行知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教育优劣的根本尺度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及现实意义
余万予
毕汝钦
贾培基
吴奕宽
莫增荣
行知研究1988年1期
行知研究1988年1期
重庆社会科学1988年1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1期
行知研究1988年2期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与实践
抗战初期陶行知在国民外交活动中的贡献
试论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改革观
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陶行知的大职业教育观
郑登云
吴梦进
陈汉才
戴佩凉
吕景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8年2期
徽州社会科学1988年2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2期
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2期
行知研究1988年2期,教育研究1988年6
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当前师范教育的改革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评介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与休宁
学习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学说
方与严与陶行知
论陶行知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杨克贵
李建求
刘好兰
黄勤力
陈 波
仇乃桐
孙传华
安徽师大学报1988年2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2期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徽州社会科学1988年2期
行知研究1988年2期
行知研究1988年3期
行知研究1988年4期,山西师大学报1989
年增刊
论陶行知与胡适
陶行知对中西文化的批判——兼论陶行知对中
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王 越
熊贤军
教育论丛1988年4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6期
陶行知轶事趣闻录
从国情出发办社会需要的教育——试论陶行知
的教育观
程 虎
梁树人等
名人传记1988年9期
陕西教育1988年11期
论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开拓者陶行知先生
试论陶行知的女子教育观
试论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的德业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初探
武训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
关于黄炎培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探讨
徐 鸿
斐 治
蕲阳侠等
伍 文等
古人伏
陶景飏等
乔植英
吕景星等
教育丛刊1989年1、2期
电化教育研究1989年1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教育科学1989年2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齐鲁学刊1989年2期
行知研究1989年3期,教育与职业1987
年7期
略论陶行知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
青年陶行知人生观的奠基所在——金陵大学
孺子牛——怀念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陶行知研究在日本
陶行知与日本
王笑伟
唐文权
文履平
储朝晖
赵 刚
(日)斋籘秋男著
赵 刚译
扬州师院学报1989年3期
行知研究1989年3期
红岩春秋1989年3期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9年3期
日本研究1989年3期
教育论丛1989年3期
陶行知在日本
作为语言大师的陶行知
(日)牧野笃著
刘筱荣
行知研究1989年3期
行知研究1989年3期

陶行知德育思想初探
陶行知与体育
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实践
陶行知的人生观
陶行知是教育革命配合政治革命的典范
王洞若与陶行知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及历史地位
陶行知教育评价理论初探
陶行知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略论陶行知改革师范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论陶行知的革命人生观
试论陶行知的革命人生观
有关陶行知的几则史实的商榷
孔子与陶行知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陶行知扫盲的理论和实
践评述
张炳生
胡小明
李芳莉
张 癸
王士毅
朱 云
张正元等
施光明
王荣国
周列茜
魏名国
魏名国
李祚明
叶金文
邓宗琦 能贤君
镇江师专学报1989年3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4期
科技岛报1989年5期
行知研究1990年1期
行知研究1990年1期
行知研究1990年1期
行知研究1990年1期
行知研究1990年1期
厦门大学学报1990年2期
海南师院学报1990年3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0年3期
行知研究1990年3期
历史档案1990年3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5期
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6期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浅析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探析
论陶行知的新知观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质
试论陶行知的教师观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非智力因素观念
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探议
陶行知与《新华日报》
文学家陶行知——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周
尹祥保
李文奎
莫增荣
张正元
方善森
马加乐
黄云龙
贾培基
许宗元
扬州师院学报1991年1期
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1期
江淮论坛1991年2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3期
浙江师大学报1991年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3期
重庆社会科学1991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91年4期
论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
陶行知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
晋启生
何国华
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4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4期
陶行知在内蒙古的教育实践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初探
试述陶行知的民主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的成功之路
陶行知与南京安徽公学
陶行知的成人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高师教育改革
理想与实践: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陶行知和梁漱
夏德清 武素月
王世杰
杜学元
王泽普
周定滨
汪青松
谭伟才
吴慈生
杨克贵
毕定一
孙崇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4期
江淮论坛1991年5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6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6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6期
安徽史学1992年1期
社会科学家1992年3期
江海学刊1992年3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3年1期
安庆师院学报1993年2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3期
陶行知德育思想初探
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陶行知与抗战时期的志愿兵运动
试析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爱国思想述论
论陶行知与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实用主义中国化——以张
东荪、胡适、陶行知为例
张启华
阎广芬
余曙光
冯 敏
钱广荣
张正元
黄岭峻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3期
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3期
文史杂志1993年3期
民国档案1994年2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4年4期
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3期
安徽史学1997年2期
陶行知与工学团运动
抗战时期的陶行知
陶行知早期德育观探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其师范教育思想探讨会在广
州召开
于 川 王跃年
龚大明
余子侠
李方诗等主编
民国档案1997年3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
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5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331页

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其塑像在上海师大
落成
李方诗等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351页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00周年诞辰
20世纪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传——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1891—1946)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汪 新主编
张 癸
范济国
宗志文
马洪武等编写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384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21页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163页
中国各民主党派史人物传第三卷第1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78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8卷第817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505页

陶行知1891——1946

原名文濬,易名知行,再易名爲行知,筆名何日平、不除庭草齋夫等,安徽歙縣人,1891年 (清光緒十七年) 生。幼年受父親教育。15歲入歙縣崇一學堂,四年後跳級畢業,後往杭州廣濟醫校,數月後,轉入蘇州浸會學堂。1910年秋,考入南京金陵大學文學系。1913年6月,創辦金陵光學報。1914年夏,赴美國留學,先入伊利諾大學學市政,獲政治學碩士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1916年回國。應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之聘,任教務長兼教育專修科主任。南高改東南大學時,仍任教育科主任。1919年2月,中華新教育共進社發行之《新教育》月刊,由陶行知、黄炎培、蔣夢麟主編。1921年12月,與留美回國學生組織中華教育改進社,任主任幹事。其後又與晏陽初等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編 《平民千字課》。1924年,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1927年3月,受中華教育改進社之委托,與趙叔愚於南京曉莊創立南京市試驗鄉村師範學校,任校長,趙叔愚任院長。1929年改名爲曉莊學校; 同年冬,接受上海聖約翰大學之名譽博士學位。1930年4月,曉莊學校被封,出走日本。1931年春回國,由史量才資助,在滬創辦自然科學園,編輯《自然科學叢書》。1932年10月,創辦山海工學團。同時任兒童書局編輯,主編《兒童科學叢書》,及兒童科學活頁指導。1933年10月,入中山文化教育館,任《民衆科學叢書》主編。1934年,組織生活教育社,發行《生活教育》半月刊,並開展普及教育運動。1935年起草國難教育方案,推行國難教育。1936年4月,旅游歐美二十八國,並擔任國民外交使節。1938年秋歸國,參與創立中國戰時教育協會,起草戰時教育方案,並創辦曉莊研究所; 同年8月,當選爲第一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7月,在重慶北碚創辦私立鄉村建設育才學院專修科,初由晏陽初任院長,改育才學校後,自任校長。1940年12月,當選爲第二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5年參加建立中國民主同盟,被選爲中央常務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委,並主編《民族教育》月刊及《民主星期刊》。1946年,創辦社會大學; 同年7月25日在上海病逝。年55歲。著有《知行書信》、《中國教育改造》、《幼稚教育論文集》、《知行詩歌集》、《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