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陶渊明 |
释义 | 陶渊明365—427,一说372—427陶渊明 东晋著名诗人。大司马陶侃之曾孙(后人有疑此说者)。字元亮,一说入南朝宋以后,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少家贫,好读书。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辞归。州召为主簿,不就。后任镇军、建威将军。任彭泽令时县吏请他束带见督邮,乃叹道:“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即日解职而去,作赋《归去来辞》。渊明原有济世之理想,因亲睹官场之黑暗,并对士族大地主骄奢淫佚,垄断高位的统治深感不满,乃退隐归田。义熙末(418年)朝廷又召为著作郎,终固辞不就,后卒于家中。生前友好私谥曰“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隐居二十余年接近农民,纵酒吟诗,写下大量田园诗,有《归园田居》、《怀古田舍》、《移居》等。其诗描绘了自然景色,反映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在我国文人创作中首次歌颂了劳动,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隐寓着诗人洁身守志,不愿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品格;但作品中存在着孤芳自赏、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而在《咏荆轲》、《拟古》、《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中,抨击时政,抒发了诗人满腔悲愤与“金刚怒目”似的抗争。其诗情感真挚亲切,语言朴实精炼,形成了平淡而爽朗之独特艺术风格。散文代表作《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景观,寄托着诗人之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其作品六朝时影响较小,唐以后则甚大。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有《陶渊明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