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陳北鷗 |
释义 | 陳北鷗1911——1981原名伯歐,筆名北鷗,北京人,祖籍福建閩侯,1911年 (清宣統二年) 生。1931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外國文學系,獲文學士學位。1932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盟並任左聯執行委員和北平文化總聯盟常務,主編左聯機關刊物《文學日報》、文總機關刊物《文化新聞》、《北平文化》。1933年北平文化總聯盟遭破壞後,逃往日本,在東京帝國大學文學研究院學習。參與組織留日學生文化協會,編輯《雜誌》、《質文》、《舞臺藝術》等刊物。還組織留日中華戲劇協會。1936年回國,在北平東北大學任教。抗日戰争爆發後,曾任濟南《救國導報》總編輯。1938年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任《救亡日報》記者,編輯《自由中國》等雜誌。後在湖北任文抗五戰區分會理事。1940年任重慶民族革命通訊社總編輯。1943年主編《國訊》雜誌。抗戰勝利後,與周揚等組織北平文藝界協會理事,《導報》、《益世報》總編輯、副社長等。1948年到解放區,任華北大學文學研究室研究員。1949年7月,出席中華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文化部電影資料研究組組長、人民文學出版社《郭沫若文集》、《田漢劇作選》、《歐陽予倩劇作選》編輯,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室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研究室副主任等。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7月8日病逝。終年70歲。著作有《心曲》、《蘇鳳記》、《保衛工廠》、《爲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張五可》、《前綫戀》、《霧裹重慶》、《新文學概論》、《中國話劇在日本》等。譯有《夕鶴》、《島》、《薔薇何處開》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