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吏部郎中 |
释义 | ![]() 吏部郎中官名。(1)魏、晋、南北朝与吏部郎互称,为尚书省吏部曹长官。(2)吏部头司长官。唐武德三年(620)改选部郎置,二人,一掌考定核实文官资历阶品告身,一掌选补流外官。初为正四品上,后改定从五品上。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置四人,从六品,分掌尚书左、右选,侍郎左、右选,资序在知府以上。或加“尚左”、“尚右”、“侍左”、“侍右”等字样。(3)吏部佐贰官。辽南面朝官置。金吏部置,二人,一掌文武选、流外迁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诰,一掌勋级酬赏、荫袭、循迁、致仕、考课、议谥,为尚书、侍郎之佐官。元代略同。明初置,正五品,旋罢。清初亦置,后罢。(4)吏部诸司郎中统称。如隋唐五代及两宋吏部、司封、司勋、考功郎中,明清文选(总部、选部)、验封、稽勋、考功郎中等。 吏部郎中官名,唐代尚书省所辖的吏部内,下设四部,每部均设郎中主其政务。四部中的吏部郎中二人,均正五品上;员外郎为其付。职掌文官品级、朝会班列、官员禄赐、发给告身(官员上任的文凭)等。文官分九品叙阶,每品有正、有从,四品以下每品的正、从又分上下,共三十阶。文散官则二十九阶(无正一品);朝会之班列次序为,官品相同者有爵者为先,其爵相同者年齿为先;职事官七十以上者致仕(退休);本人从业工商、工商专业户、或身有风疾以及使酒者,均不得选官入仕。下有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分别从事文书、案牍的清抄、整理和保管工作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