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同 |
释义 | 同即和诗。诗学术语。如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谓:“同,和也。”详“和诗”。 同古代算学术语。(1)相等之谓。《墨子·经上》:“圜,一中同长也。”(2)齐同术的两种运算之一,使诸分数或诸率关系相与通同的运算。详“齐同”。 同春秋孔子哲学思想的范畴之一。与“和”范畴相对,指事物的绝对等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思想渊源于西周末史伯提出的“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与春秋末晏婴认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朱熹注“和而不同”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论语集注》)然而孔子并非绝对排斥“同”。如他提出:“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清黄式三《论语后案》:“君子与君子有时意见不同,行迹不同,而卒能相谋者,其道同也。”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