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司马懿平辽东 |
释义 | 司马懿平辽东魏太和六月(232),魏明帝曹叡因辽东太守公孙渊与吴通好,命田豫督青州诸军,自海道入辽东,幽州刺史王雄督陆军,共讨公孙渊。因屡攻不克,诏令罢军。 魏景初元年(237),公孙渊上书孙权,对曹魏政权屡出恶言,曹叡派遣荆州刺史母丘俭帅诸军并联合鲜卑、乌桓驻军辽东(今辽宁省一带)南界,命令公孙渊入朝。渊起兵抗拒。这时,连降十几天大雨,辽水上涨,母丘俭只好带兵回右北平(今长城一线稍北)。公孙渊占据辽东自立为燕王,署列百官,对抗曹魏政权。 两次进军辽东,均没有建树。第二年(238)三月,曹叡命司马懿率军四万,第三次讨伐公孙渊。六月,司马懿至辽水,公孙渊派将军卑衍,杨祚等领兵数万屯辽隧(今辽阳西南),依仗辽水的有利地势,坚营高垒,阻击魏军。公孙渊见魏军来势很猛,便派人向孙权求援。孙权同意出兵攻魏,声援公孙渊。同时写信给公孙渊说:“司马公善于用兵,变化如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虑。”战争一开始,司马懿针对敌军情况,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先出疑兵攻击敌军南部,把敌军吸引过去,而后领兵突然袭击敌军北部,抢渡辽水。渡过辽水,司马懿并不进攻敌军营寨,而直指公孙渊都襄平(今辽宁辽阳)。手下人不明白这是什么意图,司马懿解释说,敌人坚营高垒,想用此消耗我们的兵力;我们攻打它,正中他们的计策。古人说,敌人虽然深沟高垒,如果攻击他必救的地方,他就不得不离开它同我们作战。敌人大军集结在此,敌人后方空虚,我军直指襄平,敌人恐惧,必然出战。这样,我们就可以打败他们。(参见《晋书》卷一)卑衍等见魏军扑向襄平,便率大军追赶,司马懿督军回击,“三战皆捷”,大获全胜,接着进围襄平。这时连日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水,魏军并不撤军,水退后,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便起土山,挖地道,做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不停地攻打。七月襄平粮尽,渊将杨祚等人首先投降。八月,公孙渊见大势已去,便同儿子公孙脩率领数百骑突围,魏军追击,在梁水(今太子河)斩公孙渊父子。占据了襄平。魏遂据有辽东、带方(今朝鲜黄海南道、黄海北道一带)、乐浪(今朝鲜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及黄海北道各一部分)、玄菟(今辽宁东部至朝鲜咸镜北道一带)四郡。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