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司马懿 |
释义 | ![]() ![]() 司马懿 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曹操为汉丞相时,辟其为掾属。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取得汉中,他劝曹操乘胜入蜀,进取益州,未被采纳。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受封为魏王,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深得曹丕信任。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进围樊城,威震华夏,曹操打算迁都避其锋芒。他力谏,并建议致书孙权,使其袭击关羽的后方荆州,被采纳,解樊城之围。 魏文帝曹丕时,司马懿官至侍中、尚书左仆射。魏明帝太和元年(227),以骠骑将军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镇宛(今河南南阳市)。蜀降将孟达为新城太守,举兵叛魏应蜀,自以为宛距洛阳八百里,洛阳距新城(治所在今湖北房县)一千二百里,待司马懿报告洛阳再受命出师需一月时间。司马懿趁其不备,自宛倍道兼程,八天赶到新城,平灭孟达的叛乱。 从太和五年(231)始,司马懿以大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屯守长安,防御蜀军。诸葛亮出岐山攻魏,他坚壁防御,蜀军粮尽退兵。在此期间,他于关中开临晋陂,灌田三千余顷。青龙二年(234),诸葛亮第五次出师伐魏,进军到五丈原(在今陕西郿县)。司马懿率军与诸葛亮相持,但坚壁不出。诸葛亮为迫他出战,送给他妇女服饰来羞辱他,以致于曹魏众将都请求出战。司马懿认为蜀军远出,利在速战,若求战不得,必定退军,因而仍坚守不战。为了不示弱,他上表魏明帝曹叡,请求出战,以借魏帝之旨阻止部下出战。结果,与蜀军相拒百余日,恰逢诸葛亮死。蜀军退兵。累以军功迁太尉,成为朝廷重臣。 景初二年(238),司马懿率四万军兵征伐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进到渊军后方襄平(今辽宁辽阳市)。曹军还未完成对襄平的包围,天降雨不停。公孙渊军依仗雨大水深,出城砍柴放牧,众将要求出击。司马懿认为如果派兵出击,夺其柴草、牛马,公孙渊会弃城逃走,将留下后患,因此纵而不击。后雨停水退,曹军合围攻城,平定公孙渊。 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叡死,司马懿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魏皇室曹爽受遗诏辅佐齐王曹芳。正始二年(241),率军击败吴将诸葛谨、朱然等人的进犯。他权力日益增大,曹爽奏请少帝曹芳以司马懿为太傅,将其架空。 嘉平元年(249),司马懿利用曹爽陪曹芳出洛阳拜谒明帝陵墓的机会,在洛阳发动政变,杀曹爽等人,独揽曹魏政权。 嘉平三年,司马懿死。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尊他为宣帝。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