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司马师 |
释义 | 司马师①(209—255)三国时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字子元。司马懿长子。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司马懿将杀曹爽,独与之谋。事平,封长平乡侯,寻加卫将军。懿死,以抚军大将军辅政。嘉平四年(252),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次年,吴太傅诸葛恪攻淮南,使毌丘俭、文钦击破之。六年魏帝齐王芳与中书令李丰等谋以夏侯玄辅政,因杀丰及玄等。又密讽太后废帝,欲立彭城王据。太后不从,乃立东海定王子高贵乡公髦。正元二年(255)统兵十余万赴淮南镇压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事。军还,死于许昌。晋武帝代魏,谥景帝。②官名。周代诸侯行大射礼时司仪官员,位次于司马正。《仪礼·大射》:“司马师命负侯者,执旌以负侯。”司马师 208—255字子元,三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司马懿子,司马昭兄。雅有风采,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魏景初年间,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 “高平陵事变”前,司马懿常与司马师在暗中策划,事发前一天才告诉司马昭。当晚,司马师熟睡如常,司马昭辗转难眠。次日晨,司马师镇静内外,置阵严整。当初,司马师暗中蓄养心腹死士三千多人,分散在民间。这时一朝而集,众人都不知从何而来。事后,以功封长平乡侯。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 魏嘉平四年(252),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次年五月,吴诸葛恪攻新城,司马师指挥有方,大破吴军,斩首万余。 魏正元元年(254)春,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等人密谋以太常夏侯玄代司马师辅政。司马师得到消息,接李丰到府,遣勇士杀之。其余人皆被杀,夷三族。并废皇后张氏。九月,司马师废魏帝曹芳为齐王,让他迁到河内(今河南武陵)。欲立彭城王曹𢮎,太后不允,遂从元城(今河北大名东)迎年仅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十月,至洛阳,即皇帝位,改元正元。 魏正元二年(255)正月,毋丘俭等起兵讨司马师。这时,司马师目有瘤疾,新割未愈,带病领兵迎战。召集东、西、北三方兵力,会合于陈(今河南淮阳)、许(今河南许昌东)。闰正月,司马师率军到达南顿(今河南项城西)、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与毋丘俭交战,一目突出。司马师为稳定军心,忍痛再战,击败毋丘俭军。毋逃到慎县(今安徽霍北),被杀,传首京师。司马师诛其三族。不久,眼病更重,死于许昌,年四十八岁。 后其侄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师为景帝。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