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三论宗 |
释义 | 三论宗又作法性宗。隋唐佛教宗派。吉藏所创。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宗,以印度龙树、提婆所著《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为主要经典,故名。又以“二谛”、“八不”为基本教义,阐明“诸法性空”的理论,亦称“法性宗”。“二谛”指“俗谛”和“真谛”。认为诸法(宇宙万有)“有”(真实存在)者为“俗谛”,即世俗之见;认为诸法“空”者为“真谛”,即佛教真理。真俗二谛并无矛盾,因“空”为“有”之本体,“有”为“空”之显现,“有”为假有,“空”非真空。万物既然非有非无,故“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此谓“八不”。十六国后秦时,鸠摩罗什译出“三论”,一时学者辐辏,关中尤盛。入隋,吉藏师承南朝陈名僧法朗学统,发挥“三论”思想,著有《三论玄义》、《中论疏》、《二谛义》等。唐武德八年(625),高丽僧人慧灌入唐师事吉藏,三论宗学说遂传至朝鲜、日本。 三论宗中国佛教派别。以主要研习龙树《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百论》而得名。又以着重阐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后秦鸠摩罗什译出此三论后,师徒相传,研究者群起,著名的有僧叡、僧肇、僧导、昙济等。中经南朝宋、梁的僧朗、僧诠,“诠公四友”,特别是梁、陈的法朗,至隋代的吉藏而集大成。吉藏著有《三论玄义》、《大乘玄论》、《法华玄论》、《法华义疏》、《中论疏》、《二谛义》等。(1)在判教方面提出二藏三法轮说。谓三论宗教义属大乘菩萨藏,并认为大小乘皆为佛说,最后三乘同归一乘。(2)在教义上重点阐述二谛和八不中道说。认为世界森罗万象皆由因缘而生,空幻不实,但在世俗人看来它们是真实的存在,此为俗谛;在得道的“圣贤”看来,皆空无实体(“自性”),此为真谛。但俗、真二谛皆属言说,其所诠之道理无别,故是“二而不二”的,二者不可偏废。世界的真实面貌(“实相”)是非有非无,“虽空而宛然假(万物是假有、假名),虽假而宛然空”,此则为“中道”。万物既然“非有非无”,那么生非真生、灭非真灭,而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此为“八不”;用“八不”说明中道,名“八不中道”。(3)在方法上主张只破不立,而以“无所得亦无所得”为旨归。自唐太宗扶植法相宗后,此派衰微。625年朝鲜僧人慧灌把此派学说传到日本。此后其弟子日本僧人智威、道慈等人又入唐学三论学说,回国传播,形成元兴寺、大安寺两个流派。 三论宗中国佛教学派之一。主要以研习龙树《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百论》而得名。因着重以阐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后秦鸠摩罗什译出此三论后,师徒相传,中经南朝宋,梁的僧朗、僧佺,陈代的法朗,到隋朝的吉藏而集大成。吉藏著有《三论玄义》、《大乘玄论》、《法华玄论》、《法华义疏》、《中论疏》、《三谛义》等。其主要观点:1.在判教方面提出二藏三法论说。谓三论宗教义属大乘菩萨藏,并认为大小乘皆为佛说,最后三乘同归一乘。2.在教义上提出二谛和八不中道说。认为世界森罗万象皆由因缘而生,空幻不实,但在世俗上看来它们是真实的存在,以为俗谛,在得道的“圣贤”看来,皆空无实体(“自性”)此为真谛。但俗、真二谛又是“二而不二”的,二者不可偏废。世界的真实面貌(“实相”是非有非无,“虽空而宛然假(万物是假有、假名),虽假而宛然空”,此则为“中道”。因此,万物既然“非有非无”则生非真生,灭非真灭,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此为“八不”;用“八不”说明中道,名“八不中道”。唐武德八年(625),朝鲜僧人慧灌把此派学说传到日本。此后其弟子日本僧人智威,道慈等人又入唐学三论学说,回国传布,形成元兴寺、大安寺两个流派。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