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詹天佑 | |||||||||||||||||||||||||||||||||||||||||||||||||||||||||||||||||||||||||||||||||||||||||||||||||||
释义 | 詹天佑1861—1919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广东南海(今广州)人。 詹天佑1861—1919詹天佑 著名工程师、科学家。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广东南海。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幼童选为官费留美,为中国所派的第一批留学生。1875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路建筑设计。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得学士学位。同年回国,往福州船政局水师学堂学海船驾驶。后任教于福州船政局、广东博学馆、广东海图水陆师学堂。1884年曾参加马尾海战。1888年入中国铁路公司,成为我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1905年,以总工程师负责主持修建京(北京)张(张家口)铁路,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他采用新工程技术,依靠自己力量,迎着帝国主义分子“白日做梦”的嘲笑,于宣统元年(1909年)提前两年完成工程,解决了青龙桥上下坡的难题,并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铁路工程师。之后,出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理兼总工程师、商办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督办等。1913年被公举为中华工程学会会长。1919年1月,被任为协约国监管远东铁路会议代表兼该会技术部中国代表。曾发明“詹天佑钩”,使火车车厢挂钩省时省力。同年4月24日因病在汉口逝世,遗嘱中不忘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为怀念其卓越贡献,在北京远郊之青龙桥建有詹天佑像,其墓也于1982年由北京郊区迁至青龙桥。著有《京张工程纪略》。 詹天佑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字眷城,廣東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 (今屬江西),1861年 (清咸豐十一年) 生。7歲入塾。11歲在香港考取出洋留學生技術門。1873年入美國威士哈吩小學,繼入努哈吩中學讀書。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工程學系,學習土木工程和鐵路專業。1881年畢業回國後,任福州船政局水師學堂海船駕駛技術教習。次年12月,調揚武艦任駕駛官。1884年8月,參加中法戰争,後調任福州船政局學堂教習,不久又被張之洞調任廣東博學館和水陸師學堂外文教習,兼任測繪海圖工作。1888年任中國鐵路公司工程師,負責修築由塘沽到天津的鐵路。1894年被選爲工程研究會會員。1895年4月,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兼會辦,並特授工科進士。1902年秋,任新易鐵路總工程師。1905年至1909年,以總工程師主持修建京張鐵路。1910年任張綏鐵路總辦兼總工程師。又任滬寧、洛潼等路工程顧問,粤漢路總理兼總工程師,川漢路總工程師等職。1912年5月,任粤漢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並被推爲在廣州成立之中華工程師會長。1913年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技監。1914年任粤漢川鐵路督辦。1916年美國耶魯大學授以榮譽碩士學位,香港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1917年兼任鐵路技術委員會委員長。1919年1月,北京政府任命爲協約國組成之監管西伯利亞鐵路及中東鐵路特别委員會技術部中國代表; 同年4月24日在漢口逝世。年58歲。著有《鐵路名詞表》、《華英工學字匯》、《京張鐵路工程紀要》等。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