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袁水拍 | ||||||||||||||||||
释义 | 袁水拍1916—1982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袁水拍
袁水拍
袁水拍1916——1982原名光楣,筆名水拍、馬凡陀,江蘇吴縣人,1916年生。1934年畢業於蘇州高中。1935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肄業三月後,先後任職上海浙江商業銀行、上海中國銀行。1939年開始撰作新詩《一九三八年的秋雨》、《爬着的人群及尾奏》、《未爆發的夜》等。同時先後在重慶任重慶美術出版社編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總會候補理事兼會刊《抗戰文藝》編輯,在香港爲《立報》撰稿。1942年在桂林加於中國共產黨。1944年至1948年,任上海《新民報》、《大公報》 編輯。1945年2月,與郭沫若等署名發表《文化界對時局進言》。1949年7月,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兼黨總支部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職於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處,後任文藝處長,又任《人民日報》文藝組組長,主編《人民文藝》副刊。1953年8月,任 《人民文學》月刊編輯委員; 10月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會理事。1954年5月,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1955年8月,任中印友好協會理事; 12月任《文藝報》編輯委員。1975年任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所所長。1976年任文化部副部長。晚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1982年10月29日在北平病逝。終年66歲。著有《寄給頓河上的向日葵》、《冬天、冬天》、《向日葵》、《馬凡陀的山歌》、《沸騰的歲月》、《解放山歌》、《江南進行曲》等。譯有《詩與評論》、《現代美國詩歌》、《旗手》、《巴黎的陷落》、《土耳其詩選》、《新的歌》、《論詩歌源流》等。 袁水拍(1916—1982)近现代吴县(今江苏苏州)尹山郭巷人。原名光楣,笔名马凡陀。袁兰开曾孙。1935 年上海沪江大学肄业。曾供职于上海浙江商业银行、上海中国银行。抗战初调至中国银行香港信托部,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开始诗歌创作。后赴重庆,任职于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信托部,兼任重庆美术出版社编辑,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候补理事,并编辑会刊。194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 年起历任上海《新民报》《大公报》编辑,用马凡陀笔名创作众多讽世诗歌。1948 年入香港《华商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编辑、文艺组组长兼《人民文学》《诗刊》编委,中宣部文艺处处长,文化部艺术研究所所长等。1976 年任文化部副部长。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曾当选中国文联第一、三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全国人大第三、四届代表。诗歌创作以讽刺诗成就最高。译有《马克思主义与诗歌》等。著有《马凡陀山歌》。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