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蔡邕 |
释义 | 蔡邕邕(yong);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文姬之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多才,师事太傅胡广,喜好辞章、数学、天文,通音律,长于经史。桓帝时,宦官徐璜、左悺等“五侯”专横,闻邕善鼓琴,召之。邕行至偃师,称疾返归。建宁三年(170年)辟桥玄府司徒,后任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因上书议论朝政阙失与大臣忠奸,遭宦官程璜等人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又遭宦官王甫兄弟之谮谗,不敢返乡,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时被强召入京,甚受敬重,三日之间,历迁任侍御史,持书御史、尚书,继任巴郡太守、迁侍中。初平元年(190年)任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卓被诛,邕流露叹息之意,被王允拘捕。邕上书请罪,愿受黥首刖足之刑,以求余年,完成《后汉记》的编撰,不许,死于狱中。所著诗、文、赋凡一百零四篇。其散文擅长碑铭,多用偶句,刘勰说:“蔡邕铭思,独冠古今。”亦长于辞赋,其《述行赋》抨击东汉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同情人民之疾苦。诗以《饮马长城窟行》著名。书法精妙,尤工隶书,结构谨严,体法多变,并始创“飞白”书。熹平四年,邕与堂谿典、杨赐等以经籍流传久远、乖误较多,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并将部分经籍自书丹于石,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蔡邕(133—192)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字伯喈。汉灵帝(167—189 年在位)时为议郎,曾任左中郎将,又称蔡中郎。以直言徙朔方。赦还忤宦官,亡命吴地隐居十二年,以烧桐木裁制焦尾琴,为古琴经典形制之一。博学工文赋,善书画,尤精琴道。有《蔡氏五弄》《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等曲。著有《琴赋》《琴操》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