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蔡楚生 | ||||||||||||||||||||||||||||||||||||||||||||||||
释义 | 蔡楚生1906—1968广东潮阳人,一说为汕头人 蔡楚生1906—1968著名电影编导。广东潮阳人。二十年代从事电影演员、剧务工作,后进入明星公司。1931年协助拍摄《战地小同胞》等六部影片。以后任导演。1933年拍摄《都会的早晨》成名。1934年拍摄影片《渔光曲》,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次年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获得“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47年同郑君里联合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轰动当时中国的影坛,被誉为“标志了国产影片的前进道路”。1958年同陈残云等联合编导《南海潮》影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蔡楚生
蔡楚生
蔡楚生1906——1968廣東潮陽人,1906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 生於上海。6歲随家人回原籍,讀私塾並從事農田勞動。12歲進汕頭市錢莊當學徒。後参加店員工會,擔任工會宣傳工作,並参加戲劇演出活動。1927年至上海,在華劇影片公司做臨時演員、劇務、場記、布景。1929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任助理導演,後升副導演兼美工師,拍攝《戰地小同胞》等影片。1931年冬,加入聯華影業公司二廠,擔任编導。1932年完成其最早之三部影片《共赴困難》、《南國之春》、《粉紅色的夢》。1933年加入中國電影文化協會,任執行委員,同年编導《都會的早晨》。1934年春,编導《漁光曲》。次年該片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成為我國第一部獲国際榮譽的優秀影片。1936年1月,與歐陽予倩等發起成立上海電影界救國會。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參加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任理事,參加電影界工作人員協會,選為理事和常務理事; 8月任上海電影编劇導演人員協會理事,寫有播音劇本《第七個九一八》; 11月赴香港繼續開展抗戰電影工作,與司徒慧敏合编粤語片《血濺寶山城》。1938年任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理事。1939年编導《孤島天堂》; 同時還創作電影劇本《南海風雲》初稿。1940年6月,编導《前程萬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争爆發後,輾轉至桂林。1943年4月,寫成五幕劇《自由港》。1944年12月赴重慶。1945年2月,任重慶中央電影攝影場编導委員。1946年1月,回上海; 6月與史東山等组織聯華影藝社。1947年5月,併入昆侖影業公司,任昆侖编導委員會委員; 10月與鄭君里聯合编導《一江春水向東流》。1948年冬去香港,任南國影業有限公司第一部影片《珠江淚》監製人; 同年創作電影劇本《西湖春曉》。1949年1月,發起组織粤語片推進委員會; 5月赴北京; 出席第一届全國文代會; 7月當選第一届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一届政協代表; 10月任政務院文化部電影藝術委員會主任。1953年10月,任第二届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1954年5月,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 7月任文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9月當選爲第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10月,任文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副局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月任代表團團長率團參加在巴黎舉行之国際電影創辦者會議,在威尼斯舉行之第十七届國際藝術電影展覽會,在維也納舉行之第十三届國際電影節等。會畢,率團防問蘇、瑞士、法、英、意等國; 10月回國。1957年4月,任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主席。1958年7月,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 9月任第二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0年8月,任第三届文聯副主席,影協主席兼《電影藝術》主编。1961年7月,連任中国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 1963年春,與陳殘雲、王爲一合作编導《南海潮》上集、《漁鄉兒女鬥争史》; 5月又與人合著電影理論專著《論電影劇本創作的特徵》。1964年9月,任第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5年6月,連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1968年7月 15日逝世。終年62歲。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