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蔡廷鍇 |
释义 | 蔡廷鍇1892——1968本名廷楷,字賢初,廣東羅定人,1892年 (清光緒十八年) 生。1910年投身軍旅。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0年入廣州軍事學校受訓,畢業後派往粤軍第一師第四團任職,其後升任大本營補充團营長。1925年秋,國民革命軍成立,任第四軍第十師第二十八團團長。1926年冬,第十師擴编爲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任第二十四師副師長。1927年3月,任第十師師長。1929年初,第十一軍縮编爲廣東编遣區第三師及獨立第二旅,任獨立第二旅旅長; 同年秋,部隊改编為陸軍第六十師,任師長。1930年升任第十九路軍軍長。1931年冬,所部調駐京滬路沿綫。1932年1月,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與蔣光鼐指揮十九路軍所部陸軍第六十師、第六十一師、第七十八師與日軍激戰三個月而名聞全國; 同年夏,所部調閩,任赣粤閩邊區“清剿”第四路司令官;8月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11月繼蔣光鼐為福建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2月,任“剿赤”軍左路軍總指揮; 5月任赣粤閩湘鄂“剿匪”軍南路前敵總指揮; 11月與李濟深、陳铭樞、蔣光鼐等發動閩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委員兼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並與中華蘇維埃工農民主政府簽訂抗日停戰協定。1934年2月,失敗後去香港; 4月離港環球旅行。1935年返回香港,加入中國民族革命大同盟。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前往南京,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1939年2月,任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 9月升任總司令; 11月改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4月,調任粤桂邊區總司令,旋調任軍事委員會参議。1947年1月,授陸軍上將。後於香港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並當選爲全國委員會委員; 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兼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國防研究小組组員。1952年11月,任政務院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1954年8月、1958年9月及1963年9月,任第一届、第二届及第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4年9月、1959年4月及1965年1月,任第一届、第二届及第三届全国人代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1956年3月及1958年12月,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三届及第四届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62年4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1月,任政協第四届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68年4月25日病逝於北京。终年76歲。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