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史墨 |
释义 | 史墨一作史黯。春秋时晋国太史。蔡氏,名墨。周敬王七年(前513),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失其度”,晋将亡。他则认为修德便可免祸。提出“物生有两”,“各有妃(配)耦”的观点,并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三十二年》),为季氏驱逐鲁昭公辩护。主张良臣应对国君“谏过而赏善,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择材而荐之”(《国语·晋语九》)。 史墨亦称“蔡史墨”、“史黯”、“史默”。春秋时晋太史。蔡氏,名墨。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贵贱无序”,“晋其亡乎”,史墨则认为修德便可免祸。昭公三十二年,鲁昭公被季平子驱逐出国后,死于乾侯,晋国赵简子问何以无人问罪,史墨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强调了“无常”。并从哲学上加以论述,提出“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皆有妃(配)耦”,“皆有贰也”(同上)等观点,接触到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