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范仲淹
释义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后徙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幼孤贫,力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于监西溪盐税时,曾建议泰州修建捍海堰,使得沿海大量土地免受海潮冲淹。初任职,即上万言书主张革除时弊,以敢言著名。天圣七年(1029年)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他又上疏建议罢修太一宫与洪福院等寺观。后知苏州,遇大水,遂疏五河,导太湖水入海,有利于农业生产。遂召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进用私人,贬知饶州。宝元三年(1040年)西夏进攻,延州诸寨多失守,以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副使。他大阅州兵,改革军制,修筑诸寨,屯兵营田,加强了边防力量;且爱护士卒,号令严明,敌数年不敢犯。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官至参知政事,上书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政治改革主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手段,史称“庆历新政”。但仅实行一年左右即受阻而流产。他亦自请罢政,以资政殿学士出为陕西四路安抚使,后病卒于赴颍州途中。工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在抒情散文之名篇《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表达其忧国忧民之心情。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善写塞上风光,为世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989—1052)

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因父卒后,其母改嫁朱氏,一度改姓名为朱说。字希文。范赞时孙。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进士。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权集庆军节度推官。天圣元年(1023 年)调任泰州西溪盐廪。进大理寺丞,知兴化县,改监楚州粮料院,署秘阁校理,迁吏部员外郎。以言事出为河中府通判,转殿中丞,移陈州通判,迁太常博士。明道二年(1033 年)仁宗亲政,擢右司谏,出知睦州。景祐元年(1034 年)知苏州,首创州学,召判国子监。二年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出知饶州、润州、越州。康定元年(1040 年)移知永兴军,授陕西都转运使,改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迁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拜户部郎中徙知庆州,寻迁左司郎中、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兼兵马都部署,以援定川等功,加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庆历二年(1042 年)授陕西四路安抚经略招讨使,与名将韩琦齐名,时称“韩范”。次年召为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厉行新政。五年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移知邓、许二州,迁给事中。皇祐元年(1049 年)知杭州,加礼部侍郎,于苏州建义庄。迁户部侍郎,移知青州兼东路安抚使,调知颍州,以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赴任途,卒于徐州。赠兵部尚书,谥文正。葬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先垄,赐于苏州天平山建祠。忧国爱民,学明经术,精《易》学,酷爱弹琴,每日唯弹《履霜》曲,人称范履霜。工书。文以传道名世。著有《范文正公集》《两府论事》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6: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