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变易史观 |
释义 | 变易史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观。变易,是中国历史哲学的基本概念,认为天地万物莫不处在变化之中,宇宙即是一个变化不息的大流。变易史观,即是用这一变易思想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变易思想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传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春秋公羊传》讲历史变易,将春秋时代的历史变化分为所见、所闻和所传闻三世。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公羊的历史变易观作了发展,提出“黑、白、赤”三统的历史三统论,认为历史是按照三统不断循环和转化。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对公羊的春秋“三世说”作了进化意义的发挥,认为历史是由“衰乱世”向“升平世”进而向“太平世”演变。清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开始利用变易史观作为改革的历史理论依据。常州今文学派的庄存与、刘逢禄和宋翔凤发展了《春秋》“三世说”,将历史进化思想和循环论相糅合。庄存与将人类历史分成太古、中古、末古三个阶段,但认为历史的这种发展是“治乱相循”。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龚自珍和魏源对今文学派的变易史观作了进一步的发展。龚自珍认为,人类的历史可分为据乱、升平和太平三世,其中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三世,显露出“三世三重说”的萌芽。魏源将人类历史分为太古、中古和末古三个阶段,并认为一个朝代也可以分成三世。有时,又主张“三气运”说。龚、魏的历史变易观,没有突破传统历史哲学的范畴,都有历史循环论的思想。近代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今文经学变易史观与西方进化论史观相结合,抛弃了其中的循环论思想。康有为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顺序是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而世界发展必将“进化至大同”。他又提出“三世三重说”,“故三世而三重之,为九世,九世而三重之,为八十一世。展转三重,可至无量数,以待世运之变,而为进化之法”(《中庸注》)。这是为他的政治改良主张服务的历史庸俗进化论。变易史观是一种朴素的历史发展观,但往往又与历史循环论相结合。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