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胡昌才 |
释义 | 胡昌才(1899—1971)近现代昆山蓬阆人。乳名寿萱,字叔异。胡石予三子。苏州江苏省立第一师范毕业。1919 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教育专修科,后改东南大学教育科。1921 年任中华心理学会干事。1924 年毕业,留南京高师附小任教。后出任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属尚公小学主任、初中筹备主任,兼上宝平民教育促进会干事、江苏省教育会公民教育委员会委员、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编辑员,筹设平民学校,主编《江苏乡村教育》半月刊,在《中华教育界》“小学爱国教材号”发文阐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加入中国国民党、中华教育改进社,出任商务印书馆小学教科书编辑主任。1927 年筹组昆山县教育协会,历任临时执行委员、主席兼省教育厅视察地方教育专员,苏州中学师范部主任,江苏大学教育行政院各县师范教育调查专员,中央大学区教育行政院普通教育处课员,苏州女中实验小学校长,南京女中实验小学校长兼女中教务长,兼任中央大学区检定小学教员委员会、大学院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1929 年与陈鹤琴等发起成立中华儿童教育社,当选执行委员、编辑委员及幼儿园实验研究委员会委员,兼《儿童教育》月刊常任编辑,被教育部聘为拟订幼稚园课程标准专家及乡村师范课程标准审查委员。1931 年任上海特别市教育局第三科代理科长,兼任《儿童晨报》《儿童杂志》主编、市政府新闻纸杂志审查委员会委员,后任科长及社会局专员,加入中国社会教育社,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儿童文化协会。曾兼任上海儿童幸福委员会常务委员,《儿童幸福丛书》《家庭教育讲座》月刊主编,《申报》《新闻报》妇女、教育专栏编辑,暨南大学、上海美专教授等。1936 年接办私立国华中学,任常务校董主持校务,附设国华学社,教学尤重视文史与经学。主编《全国大中学校学生生活素描》。抗战爆发后,当选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执行委员。1938 年任云南省立昆华师范实验小学校长,继任国立艺专训育主任,筹办育侨中学。1941 年任教育部普教司小学教育科科长,兼任修订小学课程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教育社常务理事。1945 年被教育部派赴英美考察,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研究生,1947 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归国任儿童书局出版部主任兼总编辑,与陈鹤琴等主编月刊《儿童故事》及《儿童知识》画报,出任上海市教育局专门委员,率先倡导电影教材与广播教学新事业,调任上海市立新陆师范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敬业中学教员、上海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与星社社友郑逸梅为莫逆之交。喜昆曲。书学魏碑体稍加创新,亦擅画梅。合作主编《新儿童文库》《儿童卫生教育丛书》,合译英美名著《幼童心理与教育》《幼童教养新导》《人的性质》等。著有《上海之幼儿教育》《儿童的新生活》《英美德日儿童教育》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