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卢照邻
释义 卢照邻(约636—约695)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李元恪府典签,后出任新都尉。因病去官,漫游京洛。曾卧病长安光禄坊官舍,坐事入狱。患风痹病甚笃,遂自沉颍水而卒,年约六十。长于诗赋,为初唐四杰之一。诗文多愁苦之作,亦能揭露封建贵族骄奢淫逸,并流露贵贱无常的思想。自编诗文集二十卷,久佚,今存辑本《幽忧子集》七卷。
卢照邻(约635—约686)唐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幼从曹宪学《埤苍》、《尔雅》,又从王义方习经史,博学能文。永徽五年(654),入邓王李元裕府为典签,掌书记之务。龙朔年间,调新都尉。秩满,盘游蜀中。咸亨年间,染病,求医入长安。上元年间,入太白山求医。会父丧,疾愈甚,家益贫,曾居洛阳东龙门山,又徙阳翟具茨山下。垂拱元年(685),作《释疾文》三篇,中有“一臂连踡”、“两足匍匐”句,已卧病十年。约于次年,投颍水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四杰”。“四杰”皆位卑才高,而照邻际遇更惨。其《释疾文》自谓:“先朝好吏,予方学于孔墨;今上好法,予晚受乎老庄。”他如《五悲文》、《穷鱼赋》、《病梨树赋》等皆为自悲身世之作。其诗擅七言歌行,代表作《长安古意》,托古意以抒今情,掊击与嘲讽尽显,衍齐梁之风而新之。明胡应麟《诗薮》评曰:“照邻《古意》、宾王《帝京》,词藻富者故当易至,然须寻其本色乃佳。”又谓“卢、骆歌行,衍齐梁而畅之,而富丽有余”。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长安古意》为“宫体诗中一个破天荒的突破”。七言歌行《行路难》具同样成就。原有《卢照邻集》,已佚。今传有明张燮辑《幽忧子集》。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〇、《新唐书》卷二〇一。

卢照邻  约635—约689

唐朝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十余岁从名师学习文字训诂及经史,博学善写文章。初授邓王府典签,邓王甚是爱重,对群官说:“此即寡人相如也。”后拜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隐居太白山。曾拜名医孙思邈为师,以求治病之法。后因服丹中毒,病情加重,足孪,一手残废。于是移居阳翟具茨山(今河南禹县)下,远离邻舍,买园数亩,并预为墓偃臣其中。武后时,屡聘贤士,因病不能出任。终固不堪病痛折磨,自投颍水而死。《旧唐书》本传上说他终年40岁。他一生被病痛折磨,并曾因事下狱,才志不得施展,所以,他的作品多愁苦之音,愤激之辞。他诗今存有96首,以七言歌行最佳。代表作《长安古意》标志着宫体诗的转变,《行路难》指斥王侯公子的荒淫,表露出内心的愤慨。另有五律20余首,但因形象不够鲜明,少有佳篇。晚年多悲苦之音,《五悲》、《释疾文》、《病梨树赋》都是痛苦心境的写照。他对七古的发展有贡献,值得重视,在当时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扬卢骆”,号为“初唐四杰”。今存《幽忧子集》7卷、附录1卷,为明人张燮所辑,较为完备。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33:38